一切都始于猜忌,毁于猜忌。
如果不是当年箫睿鉴怀疑自己最爱的女人,他也不会失去他最爱的孩子。
他爱的人,因为无法接受他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而怨恨他,怪罪他,为了所谓的江山,竟不惜手刃手足。
他的不纯洁,不干净,让最爱他的女人失去活着的信仰。
她的爱人,应当是坚毅的,勇敢的,正直的,干净的,纯良的,像萧定权一样,即使身负荆棘,依然一往无前,依然不忘初心。
萧定权,陆文昔。
感谢罗晋李一桐演活了这两个角色。
两位演员在创作过程中非常用心细致,所有的小动作小表情,每一个抬眼,每一滴泪,都满含他们对角色的充分理解以及完整表达。
当萧定权再次肯定,她,就是陆文昔的时候,他满心满眼的欢喜,又满心满眼的心疼。
他仔细地,一点一点的,看着她,想看清楚一点,再清楚一点,仿佛一眼没看住,她就又会从他眼前离开。
她说她怨恨的一直都是自己,因为自己对殿下的贪恋,害死了父兄,更害死了恩师,但这一切并不是她的错,躲过这一劫,也还会有下一次的诬陷,再一次的迫害。
其实文昔更加怨恨自己的,是以为自己的贪恋的那个善良纯洁坚毅勇敢的人,退缩了,懦弱了,不能在她需要时给予庇护。
他让她失望了,一次又一次,猜忌,试探,他的谋划里,竟是用她冒险,拿她博弈。
她害怕自己爱的人会迷失本心,于是在浴池告诫他,用自己的生命将他从深渊的悬崖边拉回来。
她爱透了这个男人,她还是贪恋这个男人,她希望他的心里,依然是净土。
这才是这部剧想表达的大爱啊,这是一部用心至极的作品啊。
已经很久没有作品让我这样感同身受,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有所指,都得到了呼应。
比如屏风,比如浴池边文昔再次挽起自己的袖子,比如大家公认的相认现场,大相国寺;比如她是我的人这句始终贯穿在他们之间的台词;比如定权首次向父亲隔门剖白以及最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表白。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前后呼应,都在讲述一个因果。
最后别云间用许昌平来做旁白,也是很好的设计,许昌平作为曾经最心黑的人,抱着毁掉一切的信念活下来的人,也为太子的正义而感,放下心里的怨恨,可见萧定权,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角色。
他聪明果敢,是为江山,为社稷,为黎明百姓,为天下苍生。
我必须在这里再夸一下罗晋,他确实哭的很多,但萧定权实际上就是一个柔软的人。
他所受恩师的教导,是兄友弟恭,是母慈子孝,是太平盛世,是安居乐业。
他不爱争斗,即使他幼年丧母,饱受父亲冷落,他还是乐观以对,他还是抱着希望,他和父亲,可以不止是君臣,而是真正的父子。
所以他每当看到自己的兄弟为了陷害自己而做出那些不堪的事情,他才更加心痛。
卢世瑜教成了这个孩子,他将国之储君,教导成了一个堪负天下之重任的君王。
一个与他父亲一样睿智沉着却心怀善意的君。
但这条道路太坎坷了,荆棘满布,险象环生,其实,太子最终选择的死亡,是对这天下太平的成全。
他明白,一切始于他父亲的猜疑,只有他消失,才是真正的结束。
他疲了,累了,他不再抱有期望了,他以为,他永远换不来父亲的真心,他没有想到,他的父亲其实已经放下了一切。
是箫睿鉴晚了一步,他以为他的孩子还会像从前的每一次一样,饱含期望与纯真地看向他,叫他爹爹。
此时的帝王,却在他最爱的儿子的血泊中,体会到什么叫孤独。
而那颗即使头破血流也将心怀天下的星星,终是陨落了。
他得到了他要的昌平盛世,却再也换不来天伦之乐。
一切都是箫睿鉴的心魔,他的内心深处,其实也无法接受自己为权,对手足兄弟兵刃相向,更无法接受自己最爱的女人,也为此要离自己而去。
所以他宠爱另一个女人,宠爱他与另一个女人的孩子,他想用她,换她吃醋嫉妒,换她回到自己身边,换他们二人回到从前。
可惜他一步错,步步错,他甚至找借口去怀疑,自己的女人和被他害死的哥哥有着见不得人的关系,于是他越走越远,他在这条路上不断告诉自己,自己没有做错,是他们有不可告人的事情,是他们对不起他,他是君,他不能承认自己错了。
他在看到渐渐长大萧定权越来越像自己的时候,更加慌乱,他害怕这个像极了自己的孩子,会做出和他当年一样的举动,他怕历史的重复,他怕权力的更迭,他更怕,输。
所以他一次一次试探这个孩子,终于在不断的怀疑中,确定了这是一个好孩子,这是一个不会像他一样大逆不道的孩子,这是他和他最爱的女人生的孩子,这个孩子有着一切的美好,他终于决定做一个父亲了,而定权却没能等到。
定权不知道的是,他的父亲在发现原来母亲是为了保护那个遗腹子的时候,放下了心防。
就算知道定权的谋划,他的手段,也决定相信他,因为他的母亲,是那样的善良 ,他想要相信,这个孩子,也是那样善良的。
但顾思林的死,让他的君王忧火再次燃烧了起来。
他必须留一个后手,因为这个孩子,失去了太多,他以为他会因此恨他,因此反他。
箫睿鉴,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儿子,直到定权的死亡,他才明白,家国天下,是这个孩子心中的大爱,萧定权,是为天下而作为,而非权。
所以啊,萧定权只能死,他认为这个满心忧虑满心猜疑的君王,再也不会相信自己了。
大概萧定权也不明白,父亲心里,也有那一块柔软的地方。
他们父子太像,却又太不了解对方,总是以己度人。
其实这个结局,不仅是萧定权的悲歌,也是箫睿鉴的悲剧,他最终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黄志忠老师太优秀了,实名夸赞,好演员对于好的作品真的是太重要了。
这部剧,太好了,好的让我不知道再怎么夸了。
导演所有的镜头,都是那么精妙。
文昔和定权的最后一面,最后定权背过身去,却没有松开文昔的手,他多舍不得她呀。
他可以赴死,却唯一不愿与她分离。
文昔一点一点将自己的手从他手中抽离,也是满满的不舍,她将再也不能触碰到这个男人了,这个她为之付出了一切的男人。
但她懂他,她也尊重他的选择,终有一天,她也将随他而去。
届时他们也会像初识时的双鹤一样,遨游山水之间,俯瞰这盛世。
这大概是爱情最勇敢的样子了。
非常喜欢主创所想要表达的大爱,用两代君王悲歌,换一首清平乐。
世间险恶,为追逐理想,切勿忘初心。
非常感谢梁园写了这么一个神仙故事,夸梁园的话有太多太多了,词简秀美、如金错刀、虽瘦而骨刚,心思灵巧、用典精到、构思细密、一层又一层的“俄罗斯套娃”啊。
但是这些比起她要表达的那种美好的审美、那种精神、那种风骨、那种“情“来说,就是她的术和道。
非常感谢杨导,呈现这么好看,这么多回味无穷的名场面,整部剧就是一件好精美的艺术品。
是的残缺之憾才是真正的艺术之骨吧。
感谢《别》剧的播出,是的,虽然它被有褒有贬,但是《别》的播出确实“圆”了剧迷书迷的心头憾。
虽然悲剧是壮美的,缺憾是壮美。
但是既然为了过审,既然不能演的那么锥心蚀骨,那么就演的更完满完美吧。
完完满满的让看懂浅一层的人开心,让看懂中一层的人会心,让看懂深一层的人....记得剧中和书里都说到那些梦吗?是的完完满满其实是梦,但是看到壮美悲剧的我们很多很多人心底深处希望的不是就是这么美好的一个结局,不是吗?《别》播出之际,很多主创都用“圆”为主题拍了小视频,剧组真的还是很有心的,虽然园可能不同意“圆“,但是这剧也是是园的,不是吗?感谢晋哥哥和桐妹妹,感谢剧中每一位演员,真的真的是没有一位是演的不好的,就连群演的小哥哥都那么投入差点把阿昔勒窒息了。
他们每一位命运转换的悲欣交集,都让我心疼。
五大王最后的那一段话真的很棒,辛鹏小哥哥非常棒👍🏻当然卢尚书的离世是让我最最窒息的。
戒尺打太子那段和遗言那一段,每听每哭。
随着殿下,喝酒心痛投水、一下一下打手心...要感谢的可能很多...我真的很庆幸遇到了《鹤》,也很庆幸《别》也播出了。
回首之顾,珠玉之宝。
谢谢你们。
上一代人要的,只不过是隶属于他们自己的天下;下一代人要的,却是真正的君臣廉明、河清海晏。
顾逢恩变了,曾经温文尔雅的儒哥哥,变成了杀伐决绝的将军;许昌平变了,曾经带着恶意的挑拨,变成了倾其所有的跟随。
只有萧定权没有变,一如既往地守着他的“道”,一如既往地忍着帝王的压迫。
曾经鲜衣怒马,在春闱中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们,历经官场的洗礼,磨砺了棱角,却不忘初衷,这或许才是他们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相比于正篇《鹤唳华亭》,我更喜欢番外里许昌平视角的讲述方式,大概许昌平的一波三折,相比于萧定权的岿然不动,更有剧情起伏吧。
上一代人的关系互动里,充斥着猜忌与防备,他们又以同样的心态去揣测下一代的少年们,更以同样的视角去揣测天下人。
五大王最后的咒怨,表面上说的是萧定权给了他们犯上的机会,但他更恨的是帝王布下的这盘棋局,更怨的是萧定权不愿摆脱棋子宿命的心态。
五大王无法破局,终究是因为他舍不了自己的利益,就只能在利益的漩涡中不断沉沦。
顾逢恩在萧定权面前自刎,两个人没有拥抱,亦没有承诺与叮咛。
顾逢恩选择成全萧定权的决定,萧定权有何尝不是在成全顾逢恩的牺牲。
兄弟终于走到了二选一不能共赢的绝境,寡言,不是因为不会说,而是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
陆文昔去见萧定权,她亦知道这是萧定权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执念,她想用孩子留下他,但终究没有说出口。
“今生今世,生生世世”,最难的不是那个离开的人,而是那个主动放手目送其离开的人。
“可待的意思是,请你等等我”,全剧的最后一句话,很隐晦地暗示了陆文昔的选择。
他们都走了,只有许昌平留了下来,代替他们去看“河清海晏”,去鉴证这个由他们的牺牲换来的盛世。
老皇帝终于知道自己错了,可惜的是,萧定权没有机会听到这句话。
如果说顾逢恩的鲜血在帝王眼里只是乱臣贼子的走投无路,那么不妨再加上他萧定权的鲜血,血脉传承上的割裂往往更能引发共鸣。
萧定权的自戕,是他的固执,是他的高傲,更是他的抗争。
下一代人的前赴后继,只是为了弥补与纠正上一代人视觉的狭隘,他们以生命的代价去扳正前辈们跑偏的路。
此间少年,不论立场,只为理想,肯放下,肯成全,肯牺牲。
惟愿来生,盛世太平,他们不再纠结。
PS:喜欢这部剧,大概只是有感于少年们的真挚感情,许昌平与萧定权由分到合,顾逢恩与萧定权由合到分,陆文昔与萧定权有提点有依赖,他们都是真心实意的人,即便立场不同,也终究殊途同归。
而这些,都是上一代人身上遗失的。
萧定权说,他怕有朝一日,自己与儒哥哥也变成另一对父亲与舅舅。
权力的诱惑,没有人能够100%保证。
《别云间》的结局,唏嘘,但亦隽永。
🍀🍀 因为本人不喜欢看正篇小鹤,所以部分易引战的内容放到了评论区,索引如下:1. 重调番位,从《别云间》的独立视角解读四大主角的人设。
我喜欢的讲故事方式,是许昌平一番,顾逢恩二番,萧定权三番,陆文昔四番。
2. 萧定权的“道”存在逻辑盲区3. 倘若顾逢恩没反叛,萧定权会死么?
4. 陆文昔殉情的必然性
番外看完了,心情别样,五味杂陈,从前爱看电影,因为电影够短、够快,两小时能看完一部;后来爱看连续剧,因为它够长,剧情发展够慢,即便我漏掉其中一两集也没关系,上下也能连贯,不影响整体;直到鹤唳华亭的出现,我开始打破常规,漏掉的、被打断的我会返回重新观看,甚至台词没听清的也会退回去再观看,其中台词恨不得手抄。
今天有个好消息,考试通过了,但是,剧也看完了,考试的好消息远抵不过此剧对我的冲击,几度差点在办公室哭出来,未曾想到我竟如此感性。
但,对此番外我还是有很多疑惑与不解的,比如:1.战胜后顾思林回京述职,为什么要回京述职?
皇帝要求还是说就是顾思林和逢恩的计划?
2.三年前顾思林明明清楚了太子的选择,为什么三年后逢恩还要继续逼迫他,真就只为了他的顾家军吗,那太子算什么?
3.五大王的转变令我很不适应,我还是喜欢那个笑容干净,喜欢叫姐姐的五大王,另姜尚宫到底何人?
4.皇帝怎么就这么偏心,一次次诛太子心,到底是什么蒙了皇帝的心?
太子的种种行为他是真看不到还是不想看到,原以为三年前那桩事态度会有所转变,没曾想死性不改。
所以也能理解太子最后的选择了,即使这次有改观了,此后呢,会不会又重蹈覆辙。
毕竟太子说过“愿所有我爱的人都没有遇到过我,这样他们就都不会死”,不能替别人抉择,那就自己先选吧,至少能安心睡一觉了。
也算“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与山水间。
”
很抱歉到现在才开始看这部剧,一个词形容,好剧。
大制作就是不一样,剧情、演技、服化道全部在线,虽然不是历史正剧,在我心里也达到了历史正剧该有的排面。
这个剧之所以没有被更多人喜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本身是个BE,而且太让人心疼,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二刷的悲剧。
因为祝卿好喜欢上了郑业成演员,所以就先想看看他的其它剧,讲真,剧抛脸这个词虽然被用烂了,但是当我看到顾逢恩我真的没有一下子认出他是郑业成。
我喜欢早期他跟罗晋的兄弟情,这可能是整部剧最甜的部分了,科考那一段是我一点都不想落下的剧情,顾逢恩为太子制香,为太子参加科举想要入仕辅佐他,兄弟情谊可见一斑。
看榜的那天,印象最清楚的,顾逢恩略到小性子的说‘我就是跟他们不一样’,娇俏(对不起,这个词用在这里是褒义)是我脑海里浮现的一个词,真的是少年啊,如果把他们的感情线展开来写,不比男女主BE的这条线好看多了吗。。。
最后悲剧的部分,有名场面滴泪成冰,我想是大部分人不原因再看的情景了,‘我将这皇位捧献于你,你却弃如敝履’ 这台词的穿透力。。。
郑业成原声确实也很不错,情绪也很到位,BE的部分我就不想多说了,就希望现在的影视剧市场,少点产出,多拍点这种有深度有感情有演技的戏,多给这种认真演戏的演员机会,让我们能更好的看到他们,出些高质量的剧才是根本。
好了,说回男女主,罗晋我一直挺喜欢的,他的剧都看过。
女主确实这部戏表现的也挺不错的。
我现在要去看一念永恒了,我期待能跟将夜1一样让我惊艳。
一开始萧定权的世界很单纯。
身为储君,他觉得自己只需要持身端正,行光明磊落事,为天下楷模国之名器就好了。
可齐王用行为告诉他不是这样的。
萧定权也像很多恨铁不成钢的弹幕一样恨过,怨过,想要用阴谋诡计肮脏手段去赢过。
但卢尚书用生命为他的学生上了最后一课: 做清洁正直的人,有些事,不能为。
但抵抗诱惑,选择不为的道路注定坎坷,是一人迎千军万马逆流而上的一腔孤勇。
赵王让萧定权明明白白的认识到了这点。
控鹤卫里两人一红一白,手足兄弟身上连翩翩风雅的气质都很相似,但内在却截然相反。
一个身为尊贵的国之储副却甘愿低头受辱,另一个看似风流却为了权力亲手逼死生母。
他们在萧萧落叶之中对峙,赵王笑着告诉萧定权: 我的道,盈箧塞路前赴后继,而你呢?没有人认为萧定权的道是对的,齐王赵王不认为,皇帝不认为,视若手足的小顾将军也不这么认为。
但陆文昔这么认为,许昌平也这么认为。
陆文昔少年遭乱,眼看父兄死去,看着他们这些渺小的性命如何只因为上位者的轻弹手指而家破人亡。
许昌平从最尊贵的皇太子一夜变为流放宫女的后代,永不敢言亲父亲母。
他们见过失德的权利会如何倾轧世上成千上万普通人的生命,他们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骨会有多么愤怒,多么悲痛,多么绝望,多么不应当被权力,被欲望轻易抹杀。
所以在长州城上,萧定权对小顾将军说:这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虚假的色诱。
牺牲生民换得皇位,从而长治久安的说法,就像包装精美的毒品,一旦沾染就再难戒断。
皇帝和武德侯就是如此。
武德侯少年时也许过要辅佐皇帝做万世名君的誓言,但两人从陷害愍太子开始,一次次再一次次失去底线,逐渐成为了权力欲望的奴隶。
萧定权和小顾将军与他们的父辈何其相似。
但唯一变了的是萧定权抵抗住了欲望的诱惑,他终止了这个以无尽生民鲜血为代价不断重复着的肮脏轮回。
当年的长州城上,小顾将军为理想的破灭而自刎,萧定权在写下废储诏书时,也等于亲手放弃了自己的性命。
看剧的时候很多弹幕问,萧定权为什么要死。
以萧定权的刚强,他在城楼上反问小顾将军:我不信,青史尽数成灰。
失去国储的尊严,被后世污蔑的痛苦,他抗的下。
可他心灰意冷的,是他失去了守护和修复的资格。
以皇帝为首的污浊权力还将继续轮回,他呕心沥血苦苦维系的生民还将在后世的王朝更迭里继续被屠杀,被践踏,就像他的手足兄弟们一样,沦为权力欲望这台绞肉机的活祭,沦为"护摩"。
圣人的理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在其位守其德,而这理想在君主人治的社会中,也如同镜中花水中月,是无法实现的。
萧定权倾其一生所护的道,是一种极为脆弱的柏拉图式理想,如同他死前所凝视的宗正寺外的雪花一样,清洁高雅,但一触碰就会融化。
萧定权的死,是理想破灭,亲友沦亡,他唯一的懦弱在于不敢继续亲眼去看,长州城的那把火将如何继续地永远地焚烧拷问整个人间。
古典时代的圣人,理想中的社会简单而纯洁:有能力的人掌握权力,而权力要用做去保护没有能力的人。
但他们忽略了人性,就像斯坦福监狱实验,人心会为权力所引诱,所腐蚀。
萧定权的悲剧,来源于生在了一个人生而不等君权所治的肮脏社会,却信奉了这个社会编造出的虚无却清洁正直的理想。
而剧里的反面人物们,只想感叹一句:人生在世,谁不可怜。
其中以赵王尤胜。
太子齐王赵王三兄弟里,齐王最幸福,而最不幸的是赵王。
赵王在控鹤卫里感叹,太子自己不明白自己生而落在席上。
因为只有赵王一个,是不被期待的出生,没有被母亲爱过,喜欢的风雨伊人也将唯一的救赎给了自己的兄长。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萧定权一生都记得母亲的温柔,记得她要自己如何善待别人,如何笑着面对离别,但赵王却没有这个机会。
所以赵王逼死生母,谋取皇位,责怪萧定权给了自己无谓的希望,甚至临死还要离间父子。
他不会共情,只想宣泄自己从出生隐忍至今的愤怒,就像对文昔的所作所为一样: 我得不到的,我也不会去在乎。
他像自我保护的刺猬一样竖起尖锐的刺,不论兄弟父母还是自己,都被伤害的鲜血淋漓。
唉,最心疼竹子了,悲剧真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摔碎给你看。
他握着金疮药倒在地上,年轻的面容逐渐僵硬,清澈的眼睛缓缓流下一滴泪的时候,我忍不住嚎出了整12集里最撕心裂肺的哭号。
最后一问各位观众老爷,一面是尸山血海中小顾将军手握的金疮药,一面是让温柔眼睛的大男孩无声哭泣的金疮药,你会选哪个?我只想让夕香,陈常侍,漂亮竹子,小顾将军,念之姐姐,文普哥哥,还有老皇帝一大家子都能平平常常快快乐乐,生在一个像你我他这样平等而普通的家里,过着他们值得的平凡的快乐生活啊。
最后,萧定权和陆文昔的相遇,真真是那句互相救赎的在劫难逃。
【凭心而论,优缺点明显】别云间的服化道和台词都是用心准备的,在男女主的言情戏份里,镜头分镜的方式有一点点像韩剧的风格,不是磨磨唧唧的滤镜风,是含蓄唯美带有独特的东方韵味的风格。
举个例子,韩剧《阳光先生》里男女主第一次正式见面,互相遮住对方的下半张脸,四目相对,认出了对方。
《别云间》里男女主相认,男主用纱遮住女主的脸,终于确认这是他朝思暮想等来的人,和《阳光先生》里相认的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男女主在屏风两侧的初见和定情,这两组片段也非常唯美,是现今古装剧里很少能出现的拍摄手法。
这里说和韩剧风格相似,是因为韩剧也很擅长拍这种光影风格,不是说模仿了韩剧,我是很喜欢这种风格的,放在别云间里恰如其分,可以说男女主的戏份为这部致郁的剧增添了为数不多的柔和浪漫的色彩。
不过这部剧的打光有点问题,可以清晰的看到脸上的粉,不是说非要磨皮到脸上完美无瑕,只是能看到皮肤肌理和看到满脸的粉底,这种镜头质感还是有区别的,不知道是打光的问题还是化妆的问题。
演技方面,女主本身人设上不太讨喜,起到的作用不大,演技平平淡淡,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长相上比较小家碧玉,太瘦了,有点撑不起场面。
因为女主算是男主唯一一个陪他到最后的精神支撑了,所以是不是应该更温柔更坚韧,心疼男主但是认同他的做法从而没有阻止他,女主并没有给我这种坚定的感觉,可能是人设和情节设定上的问题。
男主演技还好,台词也还可以的,但是他的声音特质太明显,以至于台词听起来还是有种我在听演员本人说话的感觉,不过已经算是好的了。
男主每集哭这个设定,让男主有很多情绪比较激烈的戏份,镜头处理的不太好,很多时候直接怼脸,脸上的粉真是太高清了...实在是狰狞多过悲痛。
再者,男主的选角不太合适,这是一个21岁就自杀的小太子,男主演员再怎么也很难展示出少年感,虽然演技可以弥补,但是弥补有限。
如果真要演少年,还是得消瘦一些才比较合适,目前看来还是有些缺憾的。
不过男主的代入感是有的,就算是年龄不合适,看久了也能够接受。
配角都很好,有很多老戏骨,让朝堂戏和权谋戏也不显得无聊,年轻的角色也很出彩,顾逢恩,许昌平还有张小舅子都很好。
只是男女主...可能是目前国产剧的现状,无论剧组再怎么专业,男主女的演员也是资本敲定的,没法按角色特性选。
不过再说一句,虽然我觉得男主年龄不合适,但是男主这个角色确实太难了,演员还是比较好的完成了这个角色,没有说演技不好的意思。
女主无功无过,至少没有让观众很出戏,没有破坏剧本身的调性,就算不是最佳选角,也不是败笔。
剧情方面bug不少,拖沓不少,也有生拉硬拽的桥段,但是瑕不掩瑜,男主的人设立起来了,配角也很不错,是合格的群像剧。
更加难得的是,这部剧除了常见的爱情描写,把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友情,知己都描写的很到位,让人物关系立体完整,很多细节值得反复琢磨。
前后呼应很多,比如男女主初遇和定情的屏风场景,比如前期男主对父爱还心存幻想隔着门对父亲说了很多真心话,但是父亲直接走了并没有听到,和结局父亲在门外终于相信了太子的善良说了很多暖心的话,但是太子已经自杀身亡一句都没有听见。
如果没有之前的场景,这个结局可能还不会很催泪,但是有了太子执拗又笨拙的示好在前,更显得这个温情的父爱姗姗来迟。
为什么不早说呢,一切悲剧的根源就是于父亲的猜疑和太子的原罪,迟来的舐犊情深,再也捂不热已经冷了的心脏。
再比如太子假传圣旨也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禁闭的宫门成为一个永恒的伤疤,但是在大王和皇后分离的时候,太子却为这对母子的最后一面放行,说他太心软了也好,太善良了也好,将心比心,不愿意别人也承受和他一样的永恒的伤痛。
还是让太子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完整了。
还有一个很小的点,结局陛下在抱男主孩子的时候,小孩玩他的官帽他也没有在意,随他去了。
这个细节和男主和女主讲小时候舅舅会骑了半宿的马来抱抱他,陪他玩,他也会玩舅舅的官帽,不过这一段是台词里说明的,没有拍出来,我也不确定是不是剧组想做个前后呼应,这个细节很触动我,陛下对小孩子是宠的,舅舅对太子更是。
剧组把前后呼应做的很到位,不会觉得是前后重复,而是更好的诠释了人物的心态变化,性格特点,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相比较而言,男主爹的视角我认为可以再多一些,因为这部和《东宫》在视角方面是有些相似的,剧的成功是把主角视角调成了上帝视角,《别云间》的上帝视角不够明显,对男主爹的描述少了些,使得这个角色的行为有些喜怒无常,不可理解,如果能稍稍解释一些,男主爹这个角色的丰满度会增加不少。
再说台词和剧情方面,《别云间》的编剧肯定是下了功夫的,甚至有些晦涩难懂,导致我不得不拉进度条反复理解台词,这不是剧的问题,是我的文化水平问题哈哈。
不过正是因为这些难懂的台词,使得观众看不懂就懒得看了,实力劝退。
曲高和寡,不是说别云间拍的有多阳春白雪,只是现今的观众生活太累了,看个剧还要动脑子的事就不太愿意做了,和看书一个道理。
不过还是要感谢剧组,即便看的人可能少了,还是愿意磨台词磨剧本,拍出这种不是肥皂剧不是糖水片的高质量高标准的作品。
我认为别云间虽然是有男主女的,但本质上是权谋剧,成长剧,不是仅仅言情剧这么简单。
希望有兴趣耐得住性子的观众,一定要努力尝试一下,这个评分,是值得观看的意思。
【和琅琊榜祁王的契合程度】我很赞同热评里说结局是东方版“弑父”情节。
东方传统教育,不孝为大,以至于东方观众很难接受“弑父”的情节,所以亚洲拍这种类型的情节,会选择和父亲共沉沦,或者自杀让父亲的目的无法达成来展现反叛的效果。
太子自杀有到达这个层面上的传达。
太子的道没有错,他可能懦弱,可能优柔寡断,但他有原则底线,重道轻术,是把万民放在心上的明君,是没有力量也努力保护身边每一个人的至情至性的人。
这样的人不想用残暴不仁的方式夺取权力,所以对于手足相残,君父的猜疑苦苦相逼,他被迫一直处于防守的态势,是的,他不够杀伐果决,但绝不是懦弱无能的人。
和顾逢恩在城墙上的对话也能反应出他不反的原因,他怕对手段算计习以为常,成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也怕顾家多走一步真的成为拥兵自重,功高盖主的叛军。
他身边的人也没有错,老师,舅舅,逢恩,昌平还有陆英,哪有权力的争斗中没有流血牺牲,没有尔虞我诈。
到底是得天下者得民心,还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完别云间,我仔细的想了想,作为平民,我们并没有机会得知上位者的品德如何,在权力争斗中,平民只能得知结果,能不能得民心,不知道,但是得了天下才有机会得民心。
而民心所向,真的能换来天下吗?
怕是在民心知晓这么个心怀万民的人之前就已经被心狠手辣的其他竞争者除之而后快了吧。
所以,萧定权的道注定无法为他赢得天下,悲剧是唯一的结局。
论萧定权和琅琊榜里祁王的适配程度,正直善良,不愿意玩弄权术,直言纳谏,不结党营私,被纯臣拥护,被万民敬仰,还有赤焰军死心塌地保驾护航,像不像?
连配置都很像。
结果是什么,祁王直言纳谏被认为是功高盖主,纯臣拥护被认为是结党营私,赤焰军被当做叛军剿灭,一杯毒酒换来一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萧定权一定有很多话想跟祁王讲,我和你,该怎么办。
他甚至还不如祁王坦荡,他从未得到过君父的认可,甚至出生就是被舅舅和顾家军架上太子的位置,出生就是原罪。
为了万民而成为一个明君是他终于为自己找到的理由,如果不是一开始被按在太子的位置上,他会不会去争夺这个位置都是个未知数。
他继承了君父的多疑,父亲兄弟的背叛猜疑,让他一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努力保护每一个人,虽然力不从心,满身狼藉,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每一个人,真心换真心,前赴后继的亲人朋友愿意为他付出生命,他不愿伤及无辜,但是没有权利,伯仁因你而死,他发现他从来没能强留住哪个人。
萧定权是个现实版的祁王,祁王可以坦荡赴死,萧定权只能看着亲人朋友相继离世,郁郁寡欢,自杀收场。
如果拍琅琊榜前传,不就是这么个故事吗?
想看祁王是怎么样的风采?
如果不解决这个生性多疑,区别对待的君父,祁王也只能得到一杯毒酒,同样是悲剧,到祁王就惋惜,到萧定权就“太子赶紧自杀吧。
” 是如今的观众也双标了,还是没能剥开重重的迷雾,看到萧定权和祁王的相似性?
琅琊榜更像一个理想化的朝代,纯臣当道,太平盛世,别云间是刻意打破这种理想化。
所以一个看起来很爽,一个看起来很闷。
如果赤焰军留下了小股实力,会不会逼祁王反?
如果交出兵权,拥兵自重的林家会不会被永除后患?
满门忠烈,仍然被猜疑被削弱,为这样的君主流血牺牲,再热的血也有冷下来的一天,顾思林和顾逢恩父子的做法真的那么难以理解?
如果有幸存活下来,了解真相,林家真的绝对不会反吗?
因为琅琊榜的基调是绝对正义,不容有任何污点,所以我相信琅琊榜是不会写赤焰军或者长林军反的,但是现实里,不好说,李世民算是明君了,如果他一直忍让也只有死路一条,那么这种反叛后事如何评说呢,也不好说。
太子的道是什么,其实他只是按卢尚书的话做而已,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心系万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能够用梅长苏的方法,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何尝不想,可是他做不到。
这是现实与理想的鸿沟。
有琅琊榜的珠玉在前,显得别云间更加的憋屈,但是这何尝不是另一个视角,太子殿下悲剧的一生,更加证明了理想主义是多么难能可贵,殉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萧定权这个角色的成功性在于他真实可信,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是祁王的另一面,即便是悲惨的一生,也不应该全盘否定他的理想,信念,善良,正直,还有坚持,直到死也没有改变的道。
我理解为什么叫嚣“太子赶紧自杀吧” “太子不如死了算了”。
但是我很喜欢萧定权这个角色,也感谢剧组这么用心的作品,可能不会再完整的看了(太憋屈了哈哈哈哈)但是一定会好好回顾细节的,欢迎补充和评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果和你不同,就是你对。
去年的鹤唳华亭结局可待,今年终于等来了别云间。
仍记得当初看到小说结局的不甘心。
太子明明赢了大王,五王的。
文昔已经有孕了,为什么还是这样的结局。
直到今天,在最后几集里,看到长州百姓在战火中惊慌流离;看到舅舅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太子说你的骨是我的民,一瞬间意平了。
这就是太子的大勇。
这就是他身为太子的抉择。
萧定权不能对不起他的百姓,不愿以一城百姓为质,不愿因夺权让百姓忍受战火之苦。
身为太子,他没有对不起子民,可作为阿宝,他辜负了舅舅与逢恩。
所以平稳收回兵权后,太子的任务完成,作为阿宝的他自尽了。
女主身为陆家女儿,她没有对不起父兄,可到底真心相伴一场,为五王传消息时是否觉得背叛了太子的真心。
所以复仇之后,文昔的任务完成,作为阿宝的她陪他去了。
剧中的皇帝比书中更立体,君父难为的无奈。
正如剧中所说,作为父亲,他对不起阿宝;作为皇帝,他不悔。
集权是皇帝为萧家天下必须做的事,他的任务已完成,作为父亲也只能不称职了。
欣慰的是电视剧里的皇帝最终叫出了一声阿宝,立太子和文昔的孩子为太子,许昌平为太傅,愿从此海清河晏。
所求即所得,原来结局是这样的无上圆满。
小顾自刎的城墙戏我爆哭我觉得其实太子是对的,逢恩错了。
如果太子是那个明君,我也会支持逢恩造反,但很明显太子不适合当皇上的,他当上皇上绝对不会比萧睿鉴做得好。
而且逢恩的性格也不适合做个辅佐之臣,他天生对君主没有敬畏之心,他对萧睿鉴没有,对萧定权也没有。
就算这次萧定权和他一起谋反,当上了皇帝,最终他们两个注定还是会反目的,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忍受一个不把自己当回事的臣子,何况这个臣子还手握重兵。
说起来,这两个人要是互换身份倒是适合得很,顾逢恩杀伐果断、处事圆滑又不失良善仁心,很有适合当一个明君的潜质,萧定权心系百姓、忠直谏言,心中又有很强的尊君思想,完全可以当一名辅佐忠臣另外分析一下顾逢恩为什么要这个时候起事:1.皇上要顾逢恩送顾思林的灵柩回京,这个已经是明示了,就是要释顾家兵权,回京就再也不用回边关了,甚至回京之后可能连命都保不住。
2.只要顾家顾逢恩还在,皇上就不会打消废太子的念头,但一旦兵权被释,太子被废,就基本没有再起复的可能了。
所以说这个时候是太子党唯一的、最后的、而且胜算很大的机会。
3.顾思林的死表面上是赵王的人扮流寇杀的,但是逢恩说顾思林身边的天长卫(皇上亲卫)皆毫发无损,也就是那些流寇实际上根本不致死,是天长卫刻意不救顾思林(或者甚至顺势杀了顾思林)。
是皇上和赵王一起害死顾思林的,所以顾逢恩才会说皇上不配顾家为他效忠,顾家和皇上有着血海深仇,萧定权虽然留着顾家一半的血,被顾家人宠爱着长大,被皇上pua,但他到底是萧家人,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
4.顾逢恩知不知道太子不会和他共事?
他是知道的,正常情况下太子不会和他共事,不然的话他早就和太子沟通密谋了。
但是现在有一个唯一的、最后的、胜算很大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选择孤注一掷豪赌一把,他先斩后奏斩断后路,他赌的是太子在乎顾家满门的名声和性命,他赌的是太子有信心当一个比他爹更好的明君,可惜他赌输了,就是这样。
事实上顾逢恩和太子的选择对错只取决于萧睿鉴和萧定权谁才是更好更适合的皇上,原著里那个“无将无相,无妻无子,千秋万代,独上天宫”的皇上显然更像是个昏君,所以原著我支持顾逢恩,剧里我觉得萧睿鉴比萧定权强,所以剧里我支持太子。
前调有时候,君王并非因为失去民心才失去天下,有时候,君王是因为失去天下才失去民心!
——顾逢恩旁观萧定权的一生,很多时候会怒其不争,每每看他无关迟暮、不问翻覆,如此“幼稚”地彻底地忠于自己时,会缅怀已逝的“靡不有初”,崩溃大哭!
曾经踏入红尘那一刻,多少我们怕也是怀揣着“不求改变这个世界,只求不被这个世界所改变”的心之所向,开始了一生倥偬与半世伶俜的历劫!
萧定权不用铅华洗尽,便从来都珠玑不御,羡慕这样的人格,因为曾经,多少我们也有这样“傻傻”的快乐,可白云苍狗、岁月葳蕤,当人性、道德被时光打磨出新的形状时,穿过名与利的温床,也会洋洋自得,但深夜卸下戎装,是真的累又真的不快乐!
就这样被世俗裹挟,信奉着已被大多数价值领导者拥趸的生存哲学,红着眼眶看着萧定权失天下、失民心,败局已定那一刻,想大骂他一声“活该”,可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中调韶华不负,鹤唳九天通常,身体之所以不动是由于内心强烈的情感所引起的,而这些内在活动才是艺术上最重要的东西。
艺术的精髓不在于它的外部形式,而在于它的精神内涵。
——《演员的自我修养》烈烈寒风,击打开朱红的窗棂,纷飞的片片冰雪在幽蓝的夜光中,再也唤不醒这位沉睡的“失败者”!
在这样一个静止的画面中,在这样一个静止的肢体中,罗晋走完了萧定权的一生!
都说,人死前,回顾的是自己的一生,罗晋用眼角垂下的这滴泪祭奠了萧定权的一生!
这滴泪,是萧定权听到老师临去前唤他:“殿下!
”这滴泪,是萧定权听到了舅舅唤他:“阿宝!
”这滴泪,是萧定权听到了母亲唤他:“三郎!
”这滴泪,是萧定权听到了父亲说:“爹爹是真的觉得冷了!
”这滴泪,是萧定权对儒哥哥说:“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一定不会放你走!
”这滴泪,是萧定权对他妻儿说:“除了对他还有他的母亲,了无遗憾,亦了无歉疚!
”这滴泪,是萧定权向往,而今生无缘得见的高空长川、大漠瀚海、莺鸣鹤唳、雪满群山……这滴泪,更是他用陨灭换来的——蒸湘平远,万骨江山!
至此,鹤虽死,却韶华未负,唳于九天!
尾调那这理想只不过是镜中水月的色诱,自欺欺人的借口!
——萧定权恐怕这一生世故枷锁,都无法拒绝这色诱,都无法抽身于这借口,但至少想说——萧定权们,你们并非茕茕孑立,踽踽独行!
纵使青史成灰又如何,至少《鹤唳华亭》、至少《别云间》,吾自深爱如长风!
草莓酒
心潮澎湃才是爱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夏天要结束了,假期要结束了,她也要和她分开了。为了逗她笑,一贯严肃的她把面具放在她的盘子里。
😭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吗?这个夏天会成长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心跳共振的印记🥹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把记忆封存在草莓蜜酒里,它会永远属于夏天
假期结束之后你还会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
俄语好催眠
3.0。
剧本写得好诶。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一部小片子能探讨这么多东西,真的很值得推荐。从剧本到演员,整体上都很精巧、很用心,台词也设计得很有心意。虽然偶尔画面比较抖动,但仍然瑕不掩瑜。[剧透警告⚠]塔尼娅的个人魅力,两位老师之间陡然上升的感情,青春期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儿童剧比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大人世界,看完心情有些淡淡的忧桑……只能说毛子在这方面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是很多的。
夏天不要结束让我永远记住你眼睛的颜色。
好喜欢
三星半。传说中的三小时版本会不会更好。有无人来分析下海报。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