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谎言第一季

Big Little Lies Season 1,小谎言(港),美丽心计(台),小谎大事

主演:瑞茜·威瑟斯彭,妮可·基德曼,谢琳·伍德蕾,劳拉·邓恩,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亚当·斯科特,佐伊·克罗维兹,詹姆士·塔珀,杰弗里·诺灵,伊恩·阿米蒂奇,桑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大小谎言第一季》剧照

大小谎言第一季 剧照 NO.1大小谎言第一季 剧照 NO.2大小谎言第一季 剧照 NO.3大小谎言第一季 剧照 NO.4大小谎言第一季 剧照 NO.5大小谎言第一季 剧照 NO.6大小谎言第一季 剧照 NO.13大小谎言第一季 剧照 NO.14大小谎言第一季 剧照 NO.15大小谎言第一季 剧照 NO.16大小谎言第一季 剧照 NO.17大小谎言第一季 剧照 NO.18大小谎言第一季 剧照 NO.19大小谎言第一季 剧照 NO.20

《大小谎言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第七集trivia night 奥黛丽赫本扮相出处 部分一览

图片来自人人影视及豆瓣电影 Jane Chapman & Celeste Wright Breakfast at Tiffany's

Madeline Mackenzie Breakfast at Tiffany's

Tori Bachman Funny Face

Roman Holiday

路人 Breakfast at Tiffany's

Bonnie Carlson My Fair Lady

Renata Klein & 路人 My Fair Lady

Jackie Breakfast at Tiffany's

路人 Breakfast at Tiffany's

 2 ) 我喜欢《大小谎言》的三个原因

《大小谎言》,此剧只有七集,却有妮可·基德曼和瑞茜·威瑟斯彭两大影后加盟,还有一位我叫不上名字的,据说是瑞典最有魅力的帅哥,演过《真爱如血》的那位。

反正,我就是冲着这些人去追的。

故事由一桩凶案开始,但究竟死者是谁?

嫌疑人又是谁,完全没有给出任何信息。

剧情在一群毫无紧要的现场证人的采访中闪回。

在开始就留下一个如此巨大的问号,令人忍不住想继续追下去。

故事在三个女性中穿插进行。

威瑟斯彭饰演的梅德琳行事强硬,热心助人,要求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权,在新的家庭中仍然强势不减。

妮可·基德曼曾是一个律师,为了家庭转身为全职主妇,而他的丈夫,瑞典帅哥,却又是一个有着暴力基因,虐妻倾向的人。

表面的幸福下,有着外人不曾体验的痛苦。

她们是一对好友。

而一位在一次暴力强奸后产子的单身妈妈,不期而遇地闯入进来。

因为孩子在同一所学校,三个人的生活有了交集。

而每个人的背后又都有着难以言说的秘密需要用掩饰。

故事还有一条线索,既然叫大小谎言,除了大人的谎言之外,孩子之间的谎言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动因。

而这个在第一集就留下的小谎言,同样也是在最后一集得以揭晓。

当一切真相大白,所有参与其中的女人们又默契而保持一致地在警察面前说了一次谎言。

自谎言始,自谎言结束。

自此发生在几个女人身上冲突、隔阂、对抗,在家庭与情感纠缠的故事里,都有了一个完满的结束。

推荐此剧的理由大概有三个。

故事的叙述方式设计精巧。

与阿加莎的推理小说有些异曲同工。

每一集都给出一点线索,伏笔很深。

会让人一直怀揣疑问,到底是谁死了,死者是不是三个女性中的一个?

如果不是她们,死者与她们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故事并没有强硬地将答案放在结尾揭晓,而是引导观众,循序渐进地将人物一层层抽丝剥茧,将她们背后的故事一件件张开。

生活是如此波澜不惊,每个人光鲜的外表下的故事又都是暗流汹涌。

这是一个对教育孩子极有借鉴的故事。

故事的起点是孩子上学后第一天发生的一起伤人事件,虽然受伤的孩子指认了伤害她的人。

但是被指认的孩子否认了伤害,而且无任何证据证明他真的伤害了别人。

面对这种情况,几位家长的处理方式让人印象深刻,美式教育重视对孩子权利的尊重与情绪保护。

当孩子面对困难,或是犯了错误,母亲的第一个动作是拥抱他,告诉他妈妈相信他,而且永远与他站在一起。

如果换做中国家长遇到此事,孩子如果不想说,家长会以为这是自己教育的不好,甚至会以训斥的方式撬开孩子的嘴。

而在剧中,所有的家长都选择了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想尽办法来保护孩子的内心,帮助他疏解因为保守秘密而承受的压力,并耐心地劝慰、等待孩子敞开心扉。

对孩子情绪的保护,此剧给我们上了一课。

女人到底有多复杂,剧中给人诸多此方面的思考。

若女人是水,应该是洁净透明的,但恰恰相反,女人的内心要复杂、支离得多。

一个宁静优美的海边小镇,富人区的生活光鲜亮丽,但背后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各种形态的绝望主妇在生活里挣扎着。

梅德琳一直困扰在大女儿的叛逆和自己一时冲动后的出轨中;妮可·基德曼扮演的瑟莱丝特拥有令人窒息的美貌和一对双胞胎儿子,却在无时不刻不惊恐于丈夫随时的性暴力侵扰。

而那位单亲妈妈,曾经的痛苦经历几乎成了她的梦魇,令她差一点失控地自杀。

其中有一场戏,妮可·基德曼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决定租下公寓准备脱离与丈夫的生活,镜头是她在缓慢地收拾房间,一句话也没有,可她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次看到镜子里自己的眼神,每一秒都在传递一种绝望。

这组镜头在她掩面失声痛哭中结束。

那一刻,任谁都无法不陷入这种悲恸之中。

此外,音乐和暴力镜头也是两大看点,50岁的妮可·基德曼得有多爱这部剧才会这么卖命出演啊。

最后,故事在情理之中却又出乎意料地结束了。

意犹未尽,令人感动,令人沉思。

q fkc

 3 ) 到底哪里有问题?

因为女神妮可,坚持看完了。

不是一部剧情精彩的剧。

题材不错。

主要是在讲心理问题。

剧中的三个女人,都有家庭和情绪问题。

拥有豪宅、美景、衣食无忧,在外人眼里有疼爱自己的老公和优秀的家人,完全就是人生赢家。

然而……一个无法克服被强暴的心理创伤,一个始终无法走出前夫的阴影,一个和深爱的丈夫无法正常沟通。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为五个层级,从下往上分别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当从小到大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让你实现底层需求,而没有人引导和教育你如何实现更高层次需求,随着国家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心理问题和情绪问题的国人也会越来越多。

剧中有一句台词不错,“她拥有成功的事业、美满的家庭、美貌和身材。

这不对,一定哪里有问题。

 4 ) 美剧:女性的崛起

这个春天,奥斯卡影后们在小荧屏上大举来袭。

先是HBO隆重推出迷你剧《小谎大事》(Big Little Lies),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的原作者莉安·莫里亚蒂 (Liane Moriarty)坐镇为编剧之一。

故事围绕两位中年中产女性和一位误入中产圈的年轻女性展开,三个女人一台戏,戏里有爱情、婚姻、家暴和为人父母等主题。

剧集由妮可·基德曼(2003年获奥奖)和瑞茜·威瑟斯彭(2006年获奖)参与制片并且领衔主演,豪华的阵容里还包括两次获得奥奖提名的劳拉·邓恩。

几位奥斯卡级别女性大咖的加盟,使这部电视剧在立项之初就备令瞩目,而此前HBO和Netflix为该剧发行权进行的较量,更是添足了作料、吊足了胃口,使人们对剧集质量的期待大大提高。

《小谎大事》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一边同样是有线台的FX电视网则直接把奥斯卡影后们的八卦故事拍成了迷你剧。

这部名为《宿敌:贝蒂与琼》(Feud: Bette and Joan)的剧集聚焦两位殿堂级别的奥奖影后:贝蒂·戴维斯和琼·克劳馥。

贝蒂·戴维斯一生获得11次奥奖提名,两次折桂奖项(1936年、1939年)。

而琼·克劳馥是三获提名,一次得奖(1946年)。

这两位宿敌影后一生中在戏里戏外纠缠不休,她们共演的电影《兰闺惊变》( 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也因此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

这部电视剧就围绕两人拍摄这部影片时的种种纠葛,上溯恩怨下达情仇,以绝对满足观众阴暗的窥私心理为目的,真实剥开天后们的八卦。

情节中还涉及了另一位五获奥奖提名两获影后(1947年,1950年)的奥利维娅·德·哈维兰。

影后自然得有影后来演,以上三位的饰演者分别是苏珊·萨兰登 (1996年获奖)、杰西卡·兰格(1995年获奖) 和凯瑟琳·泽塔-琼斯 (2003年获奖)。

《宿敌:贝蒂与琼》/《兰闺惊变》表面上看,这两部剧似乎代表了女性题材美剧的兴盛,女人们剧里剧外拼故事、拼八卦、拼卡司、拼投资、拼收视,俨然是一场美剧工业的全方位女性比拼。

从深层次上探究, 这实际上是一场行业内女性与男性的比拼。

一切的缘起是在2014年,这一年HBO开播了《真探》(True Detective)第一季。

这是一部个性十足的剧集,画风奇诡对白晦涩,却获得了剧迷们的青睐。

正当人们热衷于讨论该剧的哲学性和艺术性,为了评论演员演技的高下争执不休时,忽然起了一阵狂风,评论的走向陡转为一种批评,声称该剧情节太过集中于两个白人男性侦探身上,有色人种的角色基本没什么戏,而剧中的女性基本就是摆设,不是挂掉了就是喋喋不休或者水性杨花。

当舆情越发翻花大滚的时候,人们甚至开始忽略这部剧的本身,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长久以来有线电视台制作的所有剧集。

人们指责有线台剧集情节主要是围着白人男性转,而女性人物形象过于单一固化,女性角色永远逃脱不出一些框架:情人一定是神经质的、脱衣舞女向来神秘兮兮、卖春姑娘仿佛比男人还要饥渴、女儿们必定愚蠢简单、少妇们随时满腹幽怨等等。

《真探》据赫芬顿邮报报道,从上个世纪末的开始,诸多电视网出品的优秀剧集都遭受过类似指责。

从《黑道家族》、《火线救援》、《广告狂人》、《绝命毒师》、《新闻编辑室》和《清道夫》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包括《权力的游戏》的前几季都曾被拉上干系。

渐渐地这些被责难的领域从女性角色扩展到了与女性有关的其他领域。

作为业界的标杆HBO自然直接被举到了风口上。

从1975年到2015年的40年间,由女性制作的小时剧(one-hour drama)只占HBO小时剧总量的5%,同时在其他原创剧集和迷你剧集中,只有8%出自女性之手,2.6%出自有色人种之手。

HBO如今获得的口碑品牌,很大一部分是缘于自制的小时剧。

就仿佛冯唐口中那条文学的“金线”一样,HBO靠着《黑道家族》、《火线》等剧集为当今的电视剧制作铸就了“金线”---所谓“HBO出品,必属精品”。

在金线光晕的普照下,HBO的诸般进退取舍影响着行业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剧本创作和制片这两个方面。

《黑道家族》/《火线》赫芬顿邮报的数据显示,从1975年到2015年的40年间,HBO共有38名编剧参与小时剧的创作,其中只有三位白人女性参与了剧集的撰写,更为甚者,其中只有一部剧的制片人是女性,并且从来没有一位有色人种女性跻身其中。

社会在进步,网络在普及,然而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益恶化。

2008年之后,女性的身影在此类编剧队伍中彻底消失了。

如果说,好的情节完全来自于真实,那么白人如何能写出有色人种的生活细节?

男性如何揣摩出女性心理的细腻?

当然事情也不能说得太绝对,毕竟曾经有许多文学大家将异性特质参详得十分透彻。

不可否认的是,女性编剧的缺失直接造成了女性角色内涵的缺失,从业人员的清一色男性化则给行业本身带来了僵化定型。

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包括HBO,AMC, FX, Showtime, Netflix 在内的电视网和流媒体平台,总计雇用的女性制片人和编剧只占员工总数的12%。

《衰姐们》除了小时剧和迷你剧,HBO在其它类型的剧集和节目上还是包容而开放的,比如喜剧、纪录片、深夜娱乐、体育节目和电视电影等,多有各色人等参与制作2012年HBO开始放送的喜剧《衰姐们》(又译为:《都市女孩》)是此中佼佼者,从演员到导演到编剧,一水儿的女性化。

尽管如此,这部剧还是招来了以白人角色为中心的诟病。

从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好莱坞这种批评白人至上主义的倾向就没消停过。

无论是2010年的电影《最后的风之子》,还是2015年的《星战7:原力觉醒》等影片,都被严肃批评成为白人至上主义的作品。

风气一开就刹不住,甚至连累了上个世纪的经典喜剧《老友记》也被置入批评之列。

2015年2月,一位叫乔丹·门多萨的喜剧演员以此为灵感,开始在个人博客上发表White PPL(White People/Popular)为主题的影视海报,此举间接导致了如今甚嚣尘上的“奥太白”(OscarSoWhite)。

White PPL(White People/Popular话说回来,如果说《女权宣言》早在1791年就为女性平权拉开了序幕,为什么21世纪的今天在美国社会依然存在着这种女性就业的偏见?

首先想必是惯性使然,电视工业是个庞然大物,本身不乐于伤筋动骨地冒险实行深化革新;拘泥固守也不见得是坏事,表面上看,一切照旧在短期内是利大于弊的。

另外,部分决策者们坚持认为物竞天择是基本准则,并不存在什么性别歧视和肤色政治,一切机会都是均等的,就看你怎么施展了。

除了这些,男性话语权在职场上的绝对地位产生了绝对的消极影响。

有证据显示,女性制片人雇用的女性从业人员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制片人的相关数据。

《权力的游戏》之《列女传》不管怎么说,这一次剧集《真探》衍生出的女性主义问题终于让HBO开始了反省。

2015年,HBO开始实施“协力计划”(Fellowship Program),着手寻找和培养具有多样性背景的编导人才,尤其注意搜罗女性和有色人种的潜力股写手,并将这些人专门致力于小时剧和迷你剧的制作。

以此为契机,此举牵动了各大电视网的在相关问题上的整改。

从HBO2015年-2016年放送剧集的细微变化上,观众确实可以感受到很多调整,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权力的游戏》。

这部近年大受追捧的剧集越来越趋向于叙事的多样化,原先以多数男性视角发展的剧情从第五季开始偏离了原著小说的线索。

按照第六季的情节,该剧已经完全变成了《权力的游戏》之《列女传》。

《女子监狱》/《傲骨之战》作为后起之秀,Netflix于2013年推出了全方位女性大作《女子监狱》;作为中坚力量,CBS已经开始延续《傲骨贤妻》的成功,推陈出新了《傲骨之战》;作为业界老大,HBO如今认识到,制作人、出品人和编剧、导演并不仅仅是产出剧集的内容,他们的性别、肤色、个性与剧集乃至整个工业是一体的,是这些缔造着文化与文明。

这种改弦更张,罗致女性小说家、影后出品人兼主演的革命性变化,标志着HBO在女性制作剧集这一领域开始大展拳脚。

起步虽然有些晚,但是善加利用平台品牌和工业力量,此举一定会掀起女性题材电视剧的高潮。

美剧迷,你们有福了。

公众号:丁神灯

 5 ) 剧中几个家庭背景的简单介绍

1. Madeline 一家 老婆: Madeline Martha Mackenzie ,全职太太,剧中核心人物,热心(爱管闲事) 丈夫: Ed Mackenzie ,IT技术人士 小女儿: Chloe Mackenzie 全剧最可爱小孩,成熟,语言犀利,听歌狂人 大女儿: Abigail Carlson (和前夫所生)聪明,叛逆 这一家是表面上相亲相爱的一家,老婆是全剧的核心,本剧的几个冲突都与她有关, (戏剧的排练,和前夫的纠葛,和大女儿的母女关系紧张,对丈夫的愧疚)2. Celeste 一家 (妮可基德曼饰演) 老婆: Celeste Wright 现全职太太,之前是律师,美丽,独立。

老公: Perry Wright 成功人士,经常出差,家暴男,本剧男一号 有一对双胞胎儿子 Josh 和 Max 表面上最幸福的一家,老公帅气,宠妻,老婆美丽,公开秀恩爱,每集都做爱, 但是也是私底下最阴暗的一家,老公长期家暴,老婆被折磨得很惨,不得不求助心理医生。

3. Jane Chapman 一家 单亲妈妈: Jane Chapman 儿子: Ziggy Chapman (少年谢尔顿扮演者) 本剧从单亲妈妈带着儿子来蒙特利上学展开,Chapman 被人强奸后生下Ziggy,Ziggy 的生父是 谁?

Chapman 会不会复仇?

Ziggy是不是他霸凌其他小朋友?

诸本剧的主线剧情4. Renata Klein 一家 妻子: Renata Klein 丈夫: Gordon Klein 女儿: Amabella Klein 本剧最看上去最有钱的一家,妻子很强势,女强人是硅谷大公司PAYPAL的董事会成员,丈夫也是 成功人士,在这个小镇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女儿比较软弱,第一集就以女儿在学校被人欺负展开5. Bonnie Carlson 一家 妻子: Bonnie Carlson 丈夫: Nathan (Madeline前夫 ) 小女儿: Skye Carlson 没啥戏份 大女儿: Abigail Carlson (和前妻Madeline 所生) 和前妻的纠缠,和前妻现任丈夫的争执,对女儿抚养的分歧 也是本剧的主要内容简单的五个家庭,包含了 出轨,家暴,单亲,母女关系,性侵,复仇,校园霸凌几个常见的撕逼内容。

是高配版迷你《绝望的主妇》

 6 ) 女人都闪闪发光,男人都呵呵

中午和朋友聊天,朋友问:女人为什么都要结婚。

哪怕不是那么爱这个男人,哪怕经济上并不需要依靠男人,哪怕没有来自父母的压力。

为什么女人还是要前赴后继的结婚,觉得嫁不出去是最可怕的事情,过了35会觉得贬值厉害。

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40岁有钱有型的成功单身男人叫钻石王老五,40岁有钱有型的女人叫剩女,其实过了30没结婚这个词就开始伴随你。

社会对女人从不友好,女人对自己和同类更不友好,婚姻如同鸡肋,食之无味,但弃之不是可惜,而是根本不敢弃,想都没想过。

如果不是有万不得已的苦衷(比如被家暴,比如丈夫出轨),一个某太太的头衔已经是最大价值,有了这块金子招牌,可以免去或同情或侧目的目光,和当面或背后指指戳戳,让自己心安和有安全感。

说回电视剧本身。

介绍里说是三个女人,但其实是5个,这五个女人在我眼里都是excellent woman。

她们性格各有不同,但都闪闪发光,与此同时她们的伴侣却大多是一个大写的呵呵。

1、 玛德琳 玛德琳这个角色第一个出场,奠定了她在剧中的重要地位。

剧中每一个人和她有着紧密联系。

她的个性大开大合,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可能就有点讨厌。

我其实是属于后者的。

她过于主观冲动、爱憎分明的有点偏执,以至于和长女的关系一度紧张,和女儿同学的母亲一度如同仇人(其实矛盾开始与她无关,而且对方开始就希望与她修好),她请闺蜜免费帮忙过于理所当然,和前夫离婚多年关系始终剑拔弩张。

怎么说呢,就是生活中那些边界特别不清楚,情绪化的人。

但这些缺点也是优点,她古道热肠,认准的事情一往无前,待人以诚,对人对事都用尽全力,她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

她现任的丈夫很爱她,却燃不起她的热情,她对出轨充满愧疚,结束关系后,并没有给自己找什么借口,只是她找不到原因。

她的优点如火焰,缺点也灼热。

2、 瑟莱斯特 别人眼中的完美女人。

美貌、高智、优雅。

婚前事业有成,业务能力强,婚后退居家庭一样贤惠得体,年轻英俊的丈夫爱她10年如初恋。

但就是她,默默忍受着家暴,反复说服自己婚姻还算正常美好。

在心理咨询师指出她不是需要咨询挽救婚姻而是应该逃离婚姻时,还欲盖弥彰。

妮可尔基德曼和那个咨询师的对手戏那段演的真好。

对方的坚定,她从惊诧到回避,到试图反击,到恐惧,到承认,那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

她为了什么不离开?

一开始我甚至以为她是SM的一方,她享受这个过程。

原来不是。

只是她在自欺欺人,为了孩子,为了婚姻的存续,她通过还手、通过说服丈夫一起心理咨询合理化这个过程,或者弱化这个问题,自欺欺人。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中产女性尚且如此,那么其实我们真的不能对那么多家暴中呆在婚姻里的女性表示不理解了。

最终她决定离开的决绝是发现年幼的儿子是学校霸陵女生的罪魁祸首。

多么讽刺,暴力因子并不是来自DNA(丈夫在外强奸生下的孩子并没有暴力的恶习),而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哪怕你以为你对孩子瞒得密不透风。

当发现这一点后,她不再自欺,也拒绝和丈夫做无谓的和谈。

完美的婚姻只是假象,独立的自己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环境,趁一切还来得及。

她找到受害者坦诚自己的孩子才是那个加害者。

这时她恢复自信,她相信自己有能力把错误都拨乱反正。

3、简一个外来者,带着一个非婚生子。

生活的阶层和婚姻的状况都不如这个社区其他的妈妈们。

她的幸运似乎是一开始就认识了玛德琳,并迅速成为闺蜜。

玛德琳在她的儿子被冤枉时,在她被孤立时坚定站在了她身边。

并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她在这个社会建立了关系。

但是回头看,这个女人有她的人格魅力。

她坚强,却不盲目。

她坚定的相信维护儿子,但仍然会带他看心理医生来排除可怕的可能。

她可以承受压力到边缘,但一直是坚定温暖的母亲,她做出选择生下被强奸而有的孩子,哪怕很多人(包括我)并不理解,但绝不把不幸迁怒转嫁到孩子身上,她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抗下命运的不幸。

4、 雷娜塔 一开始这就是一个招黑的角色。

女强人,中年得女,护女到焦虑躁狂,谁都劝不了。

利用手里的资源与玛德琳为难。

周围人为了拍她马屁做的那些事也自然算到她头上。

但是,当她发现敌我形式自己处于弱势时,她会为了让女儿有一个美好的生日会放低身段求对方做出最大妥协,当她对自己的判断产生疑问时,她能迅速自省,当她知道自己确实错了,她主动道歉。

一个“big women”,干脆利落、杀伐决断,在高位而能直面己过,不推诿,不借口,是就是,非就非,她事业成功绝非偶然,她做母亲和朋友也绝对够劲儿!

5、邦妮这真是我的理想型。

我都想用完美来标签她了。

虽然剧中对她着墨不多。

可惜“性感”却是她周围人给她唯一的标签。

剧中男人都意淫她,女人在背后腹诽她卖弄风骚,她唯一的女性朋友似乎只有丈夫和前妻的女儿。

但她真的做过什么出格的事情,或者故意勾引过谁吗?

全剧看完,并没有。

明明是“我自风情万种”,却被下流的目光曲解。

她冷静克制,健康文艺,善解人意,思想开放,她和继女成为知心朋友,她劝丈夫与前妻和前妻现任和平相处,她努力成为平衡者。

她的完美让丈夫的前妻玛德琳以及跟着玛德琳视角的屏幕前的我们觉得“装”。

我们总是源于自己内心的阴暗,觉得一切美好过自己的都假。

直到尾声,她最后一个来到现场,面对眼前的冲突,她明明可以事不关己偷偷转身离开,但却选择冲上前去用力一推,结束一切。

她不是假装一个完美人设,她确实是按照内心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5个女性,容貌、性格各有千秋,跃然于上,磊落坚定,即使共同编织一个谎言,我不想强调母亲这个身份,而是即使仅仅作为女性,她们都一样闪闪发光。

 7 ) 实在无话可说

美剧这两年这是怎么了?

我们过去只是以为,为数众多的好莱坞优秀编剧被大厂牌大制作的花样全球大圈钱的美式大IP电影给挤兑到了电视剧圈里混了,终于可以解放天性,造就了这么牛逼的盛景,其实看完本剧才意识到,不仅仅如此,这部电影(看,我失手就写错了,电视剧)里,从威瑟斯彭等大明星的爆裂演技,导演技巧,摄影,美术,尤其是臻于化境的堪比神迹的卓越剪辑,到音乐等等……无一不是奥斯卡电影级别的完美表现。

更因为不受电影的体量限制,导演可以自由发挥,叙事的节奏感极佳,作为个人体验,感觉上胜过看了七部好莱坞电影。

毫无疑问,这又是今年的一部神剧了。

《大小谎言》只有七集,刚好凑成一个奇迹,没有第二季没有狗尾续貂,这一点很难得。

单从表演而论,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到过的所有美剧里最杰出群戏的集中爆炸,尼克.基德曼和威瑟斯彭就不再赘述了,就那几个孩子,克洛伊,ziggy,包括那个被欺负的小女孩安纳贝拉,表演丝丝入扣,层次感和分寸拿捏的妙到巅毫,细腻而准确,6岁啊,天呐,让我们这儿拿了影帝的angela李易峰babies之流情何以堪?!

ziggy太棒了,如果去整整牙以后前途不可限量,他是怎么理解剧本的?

导演是怎么说戏的?

让我很好奇。

棒球打出全垒打之后的那两场戏,可爱到令人窒息进而彻底心碎……克洛伊更是没话可说,美国盛产这种古灵精怪的虽然不算好看但气场强大的幼齿女星,个个光芒万丈,little miss sunshine,摩登家庭里那个gay couple从越南领养回来的girl长大点儿了也是要成精……随便拎一个出来秒杀拿遍华语电影节影后的周冬雨,绝不夸张。

这是一部女主群戏,诚如某位所言,可以看做是《绝望主妇》的高大上奢华加强版。

威瑟斯彭说掉了全剧一半左右的台词,妮可基德曼发挥稳定,中规中矩的延续呈现了小岛惊魂里的惊悚表演,谢琳.伍德蕾也是少女出道,演出过很多非主流的美国独立文艺小电影,爆发力惊人,一晃几年不见,都开始演妈了……尼克的老公,不是阿汤哥是那个瑞典男演员拿了最佳男配角奖,其实里边的配角包括小学老师和只有几场戏的心理医生等等都好的不得了,内森其实演的也非常精彩。

前两年我们总在讨论为什么中国足球永远也干不过西班牙、德国和阿根廷,据说是因为那些国家的绝对人口虽然比中国少了很多,但青少年足球人口基数,比起中国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痛定思痛之后(得了吧,其实就是大大比较私喜爱这项运动而已)我们的联赛开出了让梅西哭晕在厕所的超级年薪支票,挖来了五大联赛的当红球星,果然火了一把,不知道大大看过几场……至于青少年足球问题,前两天我看到新闻联播里,十几所小学在课间开展足球团体操的训练,蔚然成风,深受各级领导的肯定……所以,什么事一旦被冠以“中国特色的”就算是彻底完蛋艹了。

美国这青少年表演人口基数和水准,太没天理了。

我想起来有一年去成都拍片,要选演员,于是在当地搞海选,还没开始我就惊呆了:这么小小的一座城市里,竟然拥塞有十几家大学提供的表演专业的本科学位,除了几所老牌土逼艺术院校和野鸡艺术大学,几乎所有的其他大学都开设了表演系或表演专业,包括成都理工大学!

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自不待言,就说说哪来这么多教表演的老师啊天呐!

他们会表演吗?!

这事和“足球操”好有一比,都太操蛋了。

我特别留心了这部剧的剪辑,不停的倒过来倒过去的看,心水到要吐血,但是真的没法继续说了,否则太显装逼了,因为这事涉及到主观时空和客观时空,叙事节奏和心里节奏等等复杂艰深且虚头巴脑的电影理论,且略过吧。

总之这部剧的剪辑自成一派,鹤立于所有美剧和美国电影里显得如此卓尔不群。

剪辑和音乐之契合,完成度之高,说多了都是屁,太他妈舒服了!

有一场戏,简带ziggy去海洋馆,然后吃pizza野餐玩棒球,背景音乐是清唱版的《white rabbit》,然后音乐无比自然的悄然潜入,谢琳和ziggy一起唱起来,剪辑切割时空和叙事及情感线程,完全太舒服了……最后,是个变装舞会(好有戏剧的感觉),但是唯一真的很像猫王的那一位,却被奥黛丽.赫本们给谋杀了。

剧终!

 8 ) (下)性 侵-HBO迷你系列剧《大小谎言》&《离树很远》安德鲁·所罗门第9章

红雀会否孵出麻雀,白头鹰会否孵出猫头鹰?女性的艰难选择:HBO系列剧《大小谎言》带来视听享受,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及普利策奖提名的著作《离树很远》提供深入分析2017-04-22 05:31HBO迷你系列剧《大小谎言》中,四位主要女性角色有三位属于上层中产阶级(upper middle class),她们没有富裕到跟巴菲特或者盖茨一样,但家产也能有数百万美元,属于金领打工族,财力至少位居美国社会的前5%。

只有Jane Chapman一位属于下层的中产阶级,单身妈妈,带着刚上小学的儿子Ziggy。

比起其他几位以果蔬、海鲜、葡萄酒和瑜伽课为特色的生活来,我更关注Jane和Ziggy母子俩。

原因?

5年前的一次阅读荡起的涟漪直到现在也没有消散,这部系列剧往水中新投了一块石头。

X不管读者从前怎么理解仁慈、谦逊和悲天悯人,2012年出版的大部头非虚构作品《离树很远》(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或许都能进一步丰富对仁慈、谦逊和悲天悯人的理解。

书名来自一句谚语,“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 tree(苹果不会落到离树很远的地方)”,跟“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意思接近,即后代在外形、个性、行为等方面分享父母共有的特质。

大多数情况下显然如此,不过这本书将焦点定于少数群体,即孩子出现异常的家庭,苹果此时落到了离树很远的地方。

作者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曾经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普利策奖提名。

他创造出“垂直式人格” (Vertical Identity)和“水平式人格”(Horizontal Identity)两个术语, 前者适用于大多数家庭面对的典型状况,红雀不会孵出麻雀,白头鹰不会孵出猫头鹰,种族、家庭、体貌、性格、文化等自然传承。

“水平式人格”用于描述异常状况,比如健康的父母养育自闭的孩子或者患侏儒症的孩子,后代的生活形态很可能与父母相去甚远,家庭的正常延续处于中断状态。

作者所罗门关注10种出现后代异常的家庭:聋哑、侏儒、神童、自闭症、精神分裂、唐氏综合症、多重肢体残疾等,或者孩子后来成为罪犯,以及孩子经历过变性手术等。

书中的第9章为《性 侵》———孩子经由性侵犯而得来。

与其他“水平式人格”不同,遭受性侵后出生的孩子往往一辈子也无法得知真相。

周围的世界很快会注意到自闭、聋哑的孩子,但很难通过观察就了解到性侵孩子的背景。

《离树很远》中提供了翔实的统计数据:美国仅有10%到20%的性侵受害者报案;美国每年因性侵导致的怀孕大约在2万5千例到3万2千例之间,其中一半选择堕胎;剩下的一半中,三分之二选择留下孩子,四分之一流产,其余的送给领养机构。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得知,美国每年有8千左右因性侵而怀孕的孩子由生母也就是受害者本人抚养。

1Jane&儿子Ziggy多少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孩子?

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我从未有过类似的经历,HBO《大小谎言》剧集提供了一个设计近乎完美的样本。

Jane的儿子Ziggy来自于酒吧的一次邂逅,但由浪漫开始的夜晚却以暴力结束,然后才有了Ziggy。

Jane处在多种因素的牵扯中,一方面她从未摆脱梦魇,时常精神恍惚,枕头下总会压着一把枪。

另一方面,她也愿意相信作恶者或许大多数时候是个好人,偶然失常才导致犯罪,感觉上跟邓小平同志说衡量历史人物的时候三七开、二八开一样。

Ziggy正在健康成长,聪明、懂事、善良,这让Jane向宽恕的方向严重倾斜。

她将受害的故事告诉朋友以后说,“他给了我Ziggy”。

儿子身上有两人的基因,如果父亲是个十足的恶魔,孩子彻底摆脱暴力倾向的概率有多高?

什么时候X基因将导致孩子脱轨?

她每天都要面对这杯混合着苦涩的鸡尾酒,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一直延续下去。

尽管没有住进海景别墅,透过她家的窗子看不到太平洋,但单身妈妈Jane才是剧中最成功、最坚强的角色,她一次次频临险境的时候总能及时站稳脚跟,重新积聚能量应对生活的挑战。

2Nicole Kidman扮演的Celeste律师-全职妈妈Nicole Kidman扮演的Celeste由律师退居家庭担任全职妈妈,她对丈夫Perry的看法接近Jane。

绝大多数时候,Perry都很正常,他爱护妻子,对双胞胎儿子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但他无法控制施暴的冲动。

在精神治疗师面前,Celeste一直为丈夫辩护,思路跟Jane为性侵者解脱非常相似:Perry是个好丈夫、好父亲,自己遭受的暴力虐待只是他一时失常。

但对精神治疗师来说格局却一目了然,重复施暴者不可能摆脱其作恶的行为模式,所以只能远离,不能有错觉。

从情理来说,性侵怀孕一般都被视作灾难的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受害者为什么仍然选择让孩子出生?

HBO系列剧中没有特别交待,所罗门的书中列举了各种原因。

有些受害者很年轻,缺少相关知识,等发现怀孕的时候再堕胎已经太晚。

有些出于宗教原因,对天主教和福音教派的虔诚信徒来说,堕胎从来就不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

有些因为经济状况无法寻求手术。

还有一位受害者嫁给了作恶者,让怀孕延续下去当然也算一种选择。

这部书开掘的议题还包括孩子与继父的关系、孩子被周边环境接受程度、从孩子的角度如何看待自己的来历、孩子如何由母亲永恒的创伤转变成宽恕和怜爱的支撑等。

很多问题并不存在标准答案,所罗门提供的是寻求某种答案的线索,读者的视野因此得以大大扩充。

HBO系列剧《大小谎言》带来视听享受,所罗门的著作《离树很远》提供深入分析。

如何看待孩子与作恶者基因上的联系?

妈妈的基因重要,还是生父的基因重要?

母亲只能终日以泪洗面,含辛茹苦将自己曾经受到巨大伤害的鲜活见证一天天抚养大,或者有其他更明亮的情感经历?

作者所罗门跟踪采访了大约10例养育性侵孩子的妈妈,其中免不了悲剧。

有一位母亲描述说,“孩子不是伤疤,而是永远敞开着、无法愈合的伤口。

我爱女儿,但她接触我的时候就象几百只刀片正划开我的皮肤,我有死的感觉。

”书中也提供了好几个与Jane和Ziggy母子俩接近的例子。

一位叫玛丽娜的母亲分娩后受到 “创伤后精神紊乱症”(PTSD) 和“产后忧郁症”的双重折磨,但她一直告诉女儿,“你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做出了正确决定。

”另一位母亲布兰达尽力忽略女儿身上的另一半基因,她甚至说,“那些人(指性侵者)从来不知道他们有一个这么好的女儿,他们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好的外孙子外孙女,他们永远不会知道。

所以,最后的结果证明其实我是幸运的人。

” 还有一位母亲充满正能量,“女儿是来自上帝的一份礼物,她带着我走出恐惧和黑暗,见到真爱和光明。

”所罗门书中提到母亲们共同的隐忧,孩子有没有可能彻底摆脱生父基因的影响?

HBO剧集中有一个让人略为提心吊胆的细节。

Jane拒绝满足Ziggy获得父亲信息的愿望,他生气地离开餐桌,椅子摔倒在地板上。

我下意识地联想到Ziggy的基因问题,然后立即延伸至同班同学遭到的欺凌。

难道他就是那个惹事生非、让小女生陷入精神压抑的祸首?

当然,故事的实际发展比我的预感要好很多。

 9 ) 《大小谎言》---重新认识对女性的暴力

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But if you try sometime,You might find,You’ll get what you need

美好的海边风光,翻滚的碧浪打击着山崖,宽敞明亮而充满设计感的海景别墅、俊男靓女的中产精英。

伴随着“cold little heart”主题曲,剧集缓缓开始。

在这个海滨小镇-蒙特利,表面人们温和彬彬有礼,其实却内藏暗涌。

看起来都是种种生活琐事,但却掩盖不住对立与纷争。

女人们谁也不介意是否会惹怒别人,没有一个人易于相处,也许这就是生活本身吧,剧集洋洋洒洒给我们描绘出一副中产生活画卷。

************文内有剧透,观看请准备************Celeste高贵美丽的职场精英,曾经是律所合伙人。

遇到高大帅猛的Perry,沉入爱河,回归家庭做主妇,育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

这是一对美丽至极的人,表面上亲昵无比,羡煞旁人。

实际上丈夫Perry有着极强的控制欲,一旦意图不满便付诸暴力。

不同于这里的中产精英,Jane---年轻的单身妈妈,有着被强奸的惨痛心理创伤,她带着强奸生下儿子Ziggy来着这里希望重新开展人生。

她极其爱着Ziggy,又担心他继承强奸者的基因,也变成一个施暴者。

她时时处于这种复杂的担心中。

她极尽全力给足Ziggy爱和信任,把困扰深深埋在心中。

在面对学校小女生指责Ziggy施暴时,她也坚定站在儿子一边。

在她的爱心呵护下,小儿子变成一个温和、聪明、讨喜的孩子。

另一方面Jane无法摆脱被强奸的痛苦,她痛苦自己软弱没有反抗,对施暴者充满愤恨,无数次幻想自己能干掉施暴者。

Madeline是这里最复杂最难描述的女子。

她是一个时时刻刻处于斗争状态的女子,话多,警觉、热情,极富同情心和正义感。

按照她老公的描述,是有着被受过伤的人吸引的特征。

Madeline的好斗性格是值得欣赏的。

而我认为她是最适应这个时代的主妇。

但即使这样Madeline也有很多烦恼。

她的过于强势也让她的家庭成员对她产生抵触。

比如与大女儿关系的恶化;她的出轨。

这些烦恼体现着她内心的焦灼,一种事业与激情的追求和传统家庭观念冲击。

她的老公Ed确实最适合她的人。

每次看Madeline和Ed交谈争论,我都可以感觉到Ed对她的深刻的了解,Ed的温和理智,对于Madeline就像一面镜子,看清自己又抚慰内心。

但Madeline却总会不经意的伤害到他。

这是另一部绝望主妇类型剧集。

围绕女性话题,探讨女性婚姻家庭烦恼。

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对女性暴力的描述。

我曾理解施暴多出现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一个是丈夫低能的原始表现;一个是妻子不懂得去反抗、去逃出。

但在这里,让我感觉到对女性暴力可以无处不在。

剧中的Celeste是一个高知女性。

丈夫Perry也是高级白领。

Perry的暴力隐藏很深。

他高大帅气、彬彬有礼。

尽职的爱护着孩子,宠着Celeste。

Perry每次施暴以暴力开始,以激情性爱结束。

Celeste虽然心理不适,但只是认为是Perry略扭曲的爱。

把暴力看成激烈性爱的表现。

直到心理分析师一层一层拨开了血淋淋的真相。

Celeste认为暴力夫妻共同的问题,因为自己也参与了暴力,也打了Perry。

而且自欺欺人的认为两个人都受到了暴力的吸引,仿佛没有暴力就无法性趣盎然。

当分析师反问,每次你打Perry是否都是还击?

在被暴力的过程中是否觉得自己会死掉?

这时Celeste沉默了,但还是觉得只是夫妻中的一个很小的问题,不应为这个小问题否定其他的美好。

然而正如分析师所说,Perry的暴力在不断重复升级。

Celeste最后才发现其实内心深知自己正在承受家暴,只是羞于承认自己是受害者。

分析师层层剥茧的过程也让观众们恍然大悟。

隐藏的暴力其实在生活中可以如此自然而然的存在。

难的不是逃离,是受害者的斯德哥尔摩心理,受害而不自知。

整个过程从看得让人心震。

解决暴力有一万种办法,但最初的识别是最难的。

“他只是一时情绪激动;他是个好丈夫好爸爸;我无法忽视我们之间的所有美好”……种种掩饰不舍,却无可避免家暴的一次又一次的发生的和逐渐升级。

男性的暴力倾向来自于何?

大约在十三岁时,男孩对暴力有了真正的认识,他们的攻击性、他们的权力意志、他们的挑战兴趣在发展……男人感受到他的拳头中有着确定自身的意志,足以使他感受到对自己至高无上的确定。

男性反对一切冒犯、一切把他压缩为物的企图,诉诸打击和展现拳脚:他不让自己被他人超越,他要处于主体性的中心。

(波伏瓦)有的时候,我们认为男性暴力是万恶之源,但这团原始的暴力之火又是攻击性、权利意识和探索挑战的初始。

社会的进步给了人们更文明方式来将暴力转化为其他探索、挑战和征服的方式。

但许多男性仍无法转化内心深处这股原始的暴力之火。

为什么经常是女人成为暴力受害者?

正如男性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暴力意识驱使个人的主体意识,使个体趋向进攻、挑战、征服;而女性则是逐步放弃暴力意识,接受个人生理弱势地位的过程。

所以处于弱势的女性容易成为男性攻击对象。

她却是一味地忍受;世界不需要她就自行确定,它有不变的面貌。

这种体力上的无能表现为更普遍的胆怯:她不相信她的身体没有体验过的力量,她不敢行动、反抗、创造:她注定顺从、忍让,只能在社会上接受一个现成的位置。

她认为事物的秩序是既定的。

……特别是,在年轻人身上如此重要的挑战态度,她们几乎一无所知……她尤其不被允许实施暴力。

(波伏瓦)那么女性等弱势群体要如何去反抗呢?

暴力是女性主义绕不过的话题。

来源于一方面女性生理上的柔弱与成长后被社会驯养成客体;另一方面则是男性原始表达方式的必然。

在《big little lies》中,我们看到了受到过暴力伤害的Jane买了一把枪,并不断练习。

拥有的枪的Jane感到自己变强大了,内心也被治愈了很多。

女性在受到暴力之后,她会发现自己的弱势地位,感到个人的无能为力,这种情况可以让整个人倍受打击,之前所有的信心都被击垮。

不断让自己强大起来,是Jane在痛苦中坚持去做的,而买枪则是更直接的方法。

Celeste在被Perry暴力后,被奉至女神、家庭主导地位。

这些让Celeste不承认自己被暴力,直到分析师提醒她:每次的主导地位都是在被暴力后,而很快Perry又再次施暴再次夺回主导。

Celeste在分析师的帮助下走出迷惑。

当你痛苦迷惑时要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

Madeline是三个女人中最强悍的一个。

虽然表面上有点招人烦,但我认为是女性中进化比较好的类型。

真心羡慕Madeline的性格。

她是剧中几个不同遭遇的女人的纽带,交心也罢玩心计也罢,热心的、仗义执言的Madeline使女人们渐渐脱离个人孤独的内心世界,开始互动(即使是互相战斗)。

最后无论是交好还是交恶,女人们面对来自男性世界的暴力突然默契的走到一起,一起抗击,一起保守秘密。

切合了我们常说的women help wowen的女性主题。

是的,对于女人的困境,女人们需要站在一起面对。

更多有趣美剧或电影介绍 请关注公众号 乌云观影

 10 ) 如果美剧也有流量剧一说,那么这部就是.

丰华不减分毫的尼可,仍算得上丰韵犹存的俏佳人以及已经胖走形的“翠丝”,这个卡司够豪华,按国内分级不算顶级也是一级。

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一个挣扎于家暴中的曾经的律证佳人;一个沦陷在痛苦遭遇中神精紧绷的单亲女人;一个患得患失不懂珍惜当下的主妇;一个号称事业有成却神经质的母亲;一个看不出多么SEX却活在编剧对白里的尤物。

试图集合起许多元素的剧情,却只是用无数条重复的镜头机械表现——混合着怒气的性爱、分不清梦里还是现实的跑酷、举着手机颐指气使的指挥这指挥那营造繁忙假象的事业女强人、串个珠做个手工练练瑜珈就成了所有男性性幻想对象的少民女子。

可事实上讲家暴不如《别和陌生人说话》,讲职业女性艰难不如《傲骨贤妻》,讲谋杀和出轨不如《绝望主妇》,每个问题都涉及一点,却完全不深入,完全就只是MIX了美剧中同类角色的套路皮毛,毫无新意。

非要讲演技的话……比这几位好的大有人在。

参照国剧标准,网红+拖沓重复的剧情,这部顶着HBO盛名推出的剧,唯一精彩之处只有最后一集。

前面6集就是渣。

用几句话完全可以提炼概括成一集,然后这六合一的半集和第7集拼成一部电影,可以打五星。

希望和另一部顶着无数好评赞誉的《西部世界》一样,别再出第二季了。

《大小谎言第一季》短评

我对这个故事的关心只能勉强撑够一部电影

8分钟前
  • Chaall
  • 还行

日常撕逼。出了这么久一直没打算看,没想到妮可居然在这剧拿了金球最佳女主?!闲来无事一个周末刷完没感觉有多好,评分有些虚高吧!群戏里妮可凭什么拿的最佳女主也搞不懂。成天吵吵着女权最没劲,平权时代至于想回到母系社会么?

9分钟前
  • 若 即 若 离
  • 还行

众生相,每个角色都立起来了,瓦雷的导演功力不得不服。转场有条理,叙事有章法,选的歌也很棒。

13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一个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

17分钟前
  • 瓦嘉达
  • 还行

带有Looking风味的Desperate Housewives。Monterey这地方简直美哭,音乐也保持HBO一贯的品味。

19分钟前
  • Howard
  • 力荐

好的地方太多,根本说不完,但最强大的是瓦雷将生活碎片化后重组、进而攫取平静表面下暗流涌动的巨大戏剧张力的能力,这点简直令人语塞;在我看来,那个从始至终都在维持着悬念的大事件根本无关紧要、至多只是一味调剂,而之前的种种铺垫所呈现出的色彩才是原始的本真。

2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有些人心里的伤已是积年累月,从来未曾痊愈。

27分钟前
  • 芸片蒸糕
  • 还行

反差真的是让人欲罢不能。人生来是有点受虐倾向的,但是那不能是伤害。被欺负还能有下一次?太能管闲事,就是缺乏安全感,就是没正经事做,喜欢的人不够喜欢,不够好。脾气差大多是,真的因为是性生活不和谐,但是也有人没性生活也脾气好。关键还是看个人素养。反正我是受不了戏精,因为我就是,哈哈。

28分钟前
  • 我最棒!
  • 还行

可以

32分钟前
  • 尊墟
  • 还行

原本以为只是肤浅的中产阶级妇女撕逼剧,结果中段开始不知不觉升华成了一曲对女性和母亲的赞歌,最后几集哭到不行。in solidarity we rise

36分钟前
  • Kaili Urchins
  • 力荐

原著党表示我知道谁挂掉了啊,好想剧透啊,因为编剧完全按照小说的节奏走的呀。剧透会不会有人打我?!!!

39分钟前
  • joanna
  • 力荐

看前几集一直提心吊胆的生怕姐妹团谁死了,后来猜到死的是谁我立马松了口气,死的是你啊那可太好了👏👏

40分钟前
  • 已焚
  • 力荐

剧本远不如绝望主妇第一季,但是影后的加盟确实提升了质量,在日渐式微的美剧里还算是精品了

45分钟前
  • 老李
  • 还行

7集还算合适这个小格局的闹剧,中后段已经开始拖沓往下走了。小镇你争我斗与流言蜚语,最终合体为一个女性联盟,为这个走向加颗星。

47分钟前
  • Sipoooo
  • 推荐

作为一年级新生家长,他们从来没讨论孩子的成绩。佩服!

48分钟前
  • malingcat
  • 推荐

所以,邦尼这个角色有个毛用?

52分钟前
  • 胖子先生
  • 较差

很无聊啊

57分钟前
  • .
  • 较差

这悬疑拖的太长了 高潮在最后一集 每位的演技真的虚 看得打瞌睡 还是追完了 我觉得不值得拿奖

60分钟前
  • MissUnderwater
  • 还行

这剧的女性角色,没有一个扁平的,相当难得。前半段的driver是威瑟斯彭,从第三集开始Kidman是真耀眼。不愧是David E. Kelley改编的,Celeste开会那段,看得简直舒爽。虽然不断制造悬念但是指向还是很清楚的,看到最后一集就更理解这个标题的意思了。片尾翻唱滚石的名曲,呼应副标题。

1小时前
  • Karo
  • 力荐

可以改名《闺蜜》,最大优点除了卡司外就是制作精良,但小格局下的主妇剧弊端也多,各种鸡碎鸡肠好难投入。缺乏平衡。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