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首映礼,今天上映又带全家人二刷了一遍。
发现了好多第一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易中天老师的编剧真的非常严谨,基本全剧没有一个废镜头,三国的故事线人物众多,故事线复杂,而这部提纲挈领集中着墨曹操,集中刻画了曹操、刘协、袁绍三个人物丰满的形象,深刻展示了为什么曹操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真不愧是易中天!
夸夸里面的器物,礼仪,着装,战略,战术,兵器,城池,场景都有据可依,视效精美,动画人物表情非常细腻,演技很棒!
战场打仗的细节也太棒了,想起了小时候超爱玩的游戏《三国群英传》,全军突击!
热血澎湃啊!
还有,最重要夸夸的是檀健次给曹操的配音,随着曹操的人物情绪和心境有不同的处理,台词功底真的非常扎实,咬字清晰,铿锵有力,低沉浑厚,太贴合建模了,有时候都让我忘记了是檀健次的配音[笑哭R]“要下战表吗”“虽千万人吾往矣”“有些事又要有人去做”“私刻玉玺,何罪?
”低音炮太带感了!
贯穿始终的两首曹操的诗词,《观沧海》《短歌行》呼应了各种不同心境下的曹操,最后一整段全篇《观沧海》呼应了“星空”的主题,“日月之行,所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简直热血沸腾,中华文明正如这灿烂的星空,也许这正是易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文化自信吧!
期待三国的星空第二部!
我还想听檀健次的曹操,还想看看易老如何刻画赤壁之战[哇R]最后,檀健次主演的《震耳欲聋》即将在4号正式上映,到时候还要带全家一起支持优秀的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题材电影!
全民反诈,为正义发声!
之前在课堂上给小朋友们讲过三国的主题课,我曾经说三国出现过的所有叫的上名字的角色都是闪耀的。
这些所有的名字就像群星之于黯淡的天空;鲜花之于枯萎的荒原。
然本作随叫作“星空”,耀眼的可能只有一个。
我觉得《三国演义》如此富有魅力原因有二。
一是“忠”的展现,这毕竟是我们人民骨子里流淌的对于“正”的拥护与爱戴。
二则是“理想”,书中对理想的刻画我甚至想说是伟大。
文中矢志不渝的理想,不断传承,如火炬一般最终却又熄灭的悲壮的理想。
这一切大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却不敢追求或中途迷失的东西。
然此电影讲“忠”与“理想”的展现全在放在了人民口诛笔伐了两千年的的“国贼”身上。
曹操自然是魅力与张力的,他的雄才大略、唯才是举、豪放的文学气质以及最重要的复杂矛盾(奸诈、多疑却又慷慨)。
可惜本片就单单放弃了最重要的,不遗余力去给这个魅力满满的角色洗白以此变得毫无魅力。
近几年给三国时期的负面人物洗白的作品太多了,如《“大军师”司马懿》、《虎啸龙吟》等。
诚然,制作精良,镜头以及服化道包括演员演技尤其出彩。
可就是没有成为经典之作。
因为他们所歌颂的这些人,“忠”是一种虚伪,“理想”是一种阴谋。
即便如此,上述的作品还知道给司马懿合理的黑化所转折,然本片是没有的,甚至政治阴谋都是脸谱且低幼化的。
为了烘托主角,不惜将小说中愿意为国家社稷、尊严赴汤蹈火、舍弃一切的忠臣刻画为跳梁小丑与大阴谋家。
一切的行动都是因为这位的“离间”。
当然,这不构成黑化的理由,也不知道主创是否知道我们都带等待一场黑化,直到汉献帝空降官渡战场为曹操助威那一刻我懵了。
合着六老师那句话是为您说的。
那既然是正义之人、正义之士。
被残忍屠戮的徐州百姓是什么?
被无辜杀掉的皇亲国戚、怀着身孕的贵妃又是什么?
为了私欲曾违背的人乱又是什么?
这些电影是来不及给我们做解释的。
如果曹操真的像电影所描述的那般,那在当初,他刺向董卓那一剑,我想应该是不顾一切地刺下去,而并非选择逃亡。
注:本片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对刘协的角色塑造得非常棒,小说中他的首次登场是极具高光的。
在乱军之中挡在皇帝的身前号令叛军,这才让变态控制狂董卓盯上。
只可惜才华无所施展,一直被控制,充做各路军阀的傀儡…以往的三国作品都没有关注到刘协的韧劲与思想,本片确实注意到了;还有对于时代的还原以及一些诗性写意的镜头还是非常让我感动的(心里话)。
非三国迷,也不懂三国史,但是动画电影爱好者,只能浅显的说说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先说重点,我觉得它是值得去看的。
有人说它是烂片,与三国演义原著的设定有悖,可事实上,它符不符合原著有那么重要吗?
一万个人心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那么对于曹操当然也可以有很多种理解。
这部电影,它的目的本就不是为了让所有人都去认同这里所构造的曹操的形象,一个完全正派的曹操,它就是很片面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你不可能指望在一部电影里去了解整个三国这么庞大的故事。
但当观众看了这部电影,哪怕被勾起那么一点对三国的兴趣,它就是有意义的。
很多年前,喜欢上终极系列,对终极三国印象很深,虽然它并不是纯正的三国故事,只是借了一个故事线"魔改"成自己的剧情,并且剧里曹操它也是一个相对正面的角色,看起来一副十分正气的派头但又带点可爱的性格。
那是我第一次觉得,三国的故事看起来好像很有趣。
如今这部电影,同样的又一次勾起了我对三国的兴趣。
电影里的曹操,有他对大汉的坚守和对洛阳的热爱,也有和小狗互动温情的一面,更有驰骋沙场勇猛豪迈的一面,还是描绘的挺丰富的。
在看电影之前了解了一下官方的宣传,有非常多的对博物馆藏品的参考和对汉代文化的考究,尤其是中间曹操和刘协回忆洛阳城的兴盛繁荣的那一段,是我最期待的,在电影院看到的时候,真的还挺感慨的。
作为动画电影,它的作画建模,算不上特别华丽和惊艳的,但整个色彩和画面都很舒服,人物表情动作也很流畅,和配音并不违和,配音也都听着耳朵很舒服,在国产动画电影里绝对不算很差的。
有几段画面算惊艳吧,比如曹操和刘协迎着晚霞骑马喝酒的场景,两颗行星沿着轨道在星海里逆向滑行的场景,千军万马互相厮杀战火纷飞的场景,都让人印象很深刻。
还有一个点让我觉得很喜欢的就是它几乎全篇贯穿了曹操的《短歌行》和《观沧海》,虽然是时不时出来两句,但是檀健次对于这两首词的念白,无疑是添了一抹亮色,他的声音是自带糙感略微沙哑的质地,念起古诗词就很有那个味道,说不上来要怎么形容,而且和曹操的形象以及当下那个氛围很适配,最后有一段较长的念白,沉浸感很足,当时在现场就忍不住感叹,这几句念的好畅快!
耳朵爽到了!!
因为这两首词,存在感十足,回来之后忽然就很想再去了解一下它的背景故事,也不禁想起来,当年读书的时候,傻乎乎的拿着课本干巴巴的读着,那时候可不懂什么家国情怀,英雄气概,现在再读,心境早就完全不同了。
就像以前读不懂的三国,也许要是看了没准也能写出个千字读后感来。
无论是参考大量资料的角色形象和场景摆设,还是无处不在的两首经典古词,或是跌宕起伏的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总有一点能吸引到观众想要去了解三国背后的故事。
所以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是个烂片,它有趣,也易懂,它很适合作为一把钥匙,开启很多人进入三国世界的大门。
这是我给Deepseek的提示词:写一篇关于我是一名影评人,请结合我的观点写一篇《三国的星空》的影评。
我的观点如下:一、大概二十年前(2006年),《百家讲坛》曾让易中天家喻户晓,他算得上影响力最大的三国知识科普学者,他大部分历史爱好者们分清了这段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正史与演义的区别,没想到二十年后他竟然搞出了这样一部不伦不类的作品,几乎把他二十年前所做的一切都否定了,借用章金莱老师的一句话说就是:“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二、不过我多少也能理解易中天这么做的原因,他可能是想用更时髦的方式让年轻人(我觉得主要是05后和10后们)接触并理解这段历史(说个我在看电影时的亲身经历,电影在放一段情节的时候画面给出了地名的字幕,一个应该是檀健次粉丝的小女孩指着字幕问身边的小伙伴汴水的汴怎么读)。
三、但我理解不了的是如果真是拍给这些小朋友看得,为什么你有些地方又搞的既严谨又抽象,比如没有马镫,但骑兵却能做出只有依靠马镫才能做出的战术动作,又比如奇袭乌巢是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关键战役,但电影表现的就是强攻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四、除了想把这段历史介绍给年轻人以外,易中天几乎完全没有考虑到这电影更多的受众应该是二十年前那批受他影响的,像我一样的历史爱好者啊,尤其是他把曹操早中期最重要的功臣之一典韦的故事都安排给了许褚和一只狗,那只狗我其实也能认可,毕竟在动画片里加小动物算是常规操作了,但许褚是个什么鬼?
在年轻人最流行的游戏王者荣耀中,典韦的全段位登场率数据因统计时间和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
根据2024年10月8日腾讯新闻的报道,典韦在全段位的登场率高达24.9%,在顶端排位中出场率降到了14.8%。
而根据2024年10月12日cryouxi.cn的消息,典韦全段位出场率是24.7%。
至于许褚,截至2025年10月1日,王者荣耀中并没有名为“许褚”的英雄,因此无法提供其登场率数据。
你可能是将其他游戏中的角色与王者荣耀混淆了,或者是存在一些误解。
易中天你连王者荣耀都不玩,你还想拍个电影给年轻人看?
这样的话你还不如直接拍《代号鸢》给年轻人看更好。
五、我想问问易中天老师到底是怎么想的才署名了这么一坨屎的编剧和监制,如果你是被资本裹挟了,那你就眨眨眼,如果不是请告诉我理由,看我猜的对不对。
的文章,写作风格为幽默,2000字左右这是Deepseek生成的影评:
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本文版权归作者 ev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易中天真符合我对你的一贯印象。
一部三国题材的剧,除了主角要面对的配角,实在删不了以外,其他三国人物全删了。
那我问你,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袁绍开局就有四个州呢,曹操也没打吕布,更没打刘备,直接俩人巅峰对决。
刘协跟曹操的关系描写的更是重量级中的重量级,你是真不怕半夜做梦被刘协掐死呀,刘协能去官渡前线帮曹操这种操作你都能编出来,你也是无敌了,董贵妃表示:***!
曹操能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都是因为他是个立体的人物,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而这部剧完全是梦男想象中的曹操(甚至完全不看历史)能在宣发中说,曹操是个普通的人,那我请问他父亲的三公是白买了吗?
屠徐州更是完全不存在了。
你这么描写曹操,还不如原本的曹操有吸引力,我现在最好奇的就是第二部把曹操描写成这样情况下,打赤壁太有乐子看了。
电影的制作水平佳,故事讲得还算通顺,只不过人物构建的水平欠佳。
人性是复杂的,展现三国时代人物的人性也确实不容易,电影的处理方法还是简单粗暴了一点,枭雄没有了,曹操被塑造成拥护汉室的忠臣,而其他人物也就顺势被塑造成图谋之臣了。
其实,所有人都不过是为了占据江山而已,不过是其能力和形势可以走到哪一步了。
为小皇帝设计了几个细节来呈现,但看不懂他到底是有权、还是没权?
似乎是有主意的,没随董承去,而且换了服装和曹操策马而去了,还把酒言欢。
但董承谏曹操杀人,他就下密诏了(也不评估一下他的诏有没有人执行)。
去曹营一交心,和曹操又解除密诏误会了。
执政这么儿戏的吗?
题外话,这董承改密诏,也是一条死罪了。
以及,为什么要创作“麦子”和“老者和娃娃”,“麦子”拉低了曹操的智力,而“老者和娃娃”出现战乱之年太过违和,这两人不应该更适合逃难的角色吗?
反而掐指算一算江山社稷了。
幼稚!
提起曹操,大部分人都会很快联想到一个反派形象,比如他生性多疑,比如他容易头疼,比如他是枭雄,坏的那面似乎多过好的那面。
但真实的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年轻时的曹孟德会不会也曾是一个抱着光复汉室之心的热血青年形象?
这一次,易中天大刀阔斧,将历史融于动画之中,为我们绘制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三国世界。
在这里,有君臣之情,有总角之交,有万邦来朝的华贵洛阳城,也有兵刃相见的恢弘战场……更多面,更立体的曹操,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三国世界比之于过去电视剧里彻头彻尾的反面形象,这次《三国的星空》里青壮年曹操显然更加多元,立体一些。
说得更简单些,就是他尚未成为称霸一方的雄主,身上还有着满满的少年气与“人味”。
都说伴君如伴虎,这部剧里的曹操大部分时间里还只是一个小角色身份,这让我们可以用平视的视角和目光去切入曹操,看他如何从草莽之中杀出来,最终竟打败了自己儿时的好友袁绍。
提起袁绍,不得不说一下这部动画的人物成长线、人物关系做得非常漂亮,清晰易懂,又能让你感受到他们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
比如影片的开头,还是毛头小子的曹操与袁绍窃入他人府中偷盗香炉,两个人完全就是稚嫩孩童,调皮玩伴的模样。
而影片的结尾,当曹操再次与袁绍面对面,提到儿时那场玩闹,时间仿佛一条细长的纽带,瞬间让我们感觉到在岁月的长河中,两个人的感情是如何改变的。
当香炉主人的府上追兵赶来,曹操和袁绍都要被逮住的时候,曹操想的是让袁绍放下,而袁绍不肯放。
一语成谶,在历史上知名的官渡之战上,袁绍便也是这样失败的。
作为好友,曹操与袁绍都有大将军之姿,只是在把控人心上,曹孟德显然技高一筹。
而作为臣子,曹操的形象又是截然不同的。
当袁绍私造玉玺,准备另拥新君的时候,曹操的回答是:“诸君背面,我自西向。
”在这一瞬间,我突然发现曹操其实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人物,他宁可要面对失败和战死的危险,也要尝试去与董卓一战,不得不说,胆子很大。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
战败后,他开始带着士兵种麦子,最终,在刘协无人响应的时候,他愿意成为那个追随刘协的人。
历史上总说曹操多疑,容易头疼。
看完这部影片,我终于能理解这个曹孟德了,一个人长期在高压状态之下做事,无法信任他人,还遇到过和挚交好友兵刃相见的事情,无论如何也很难变成一个轻信他人的人。
人活着,总是需要一点儿运气的。
当官渡之战上演,天狗吞日,曹操喊出“天命在我”那刻,我就感觉,人其实就是和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曹操走的每一步都是应了他自己的命运,上百家博物馆考据的含金量,极致动画美学呈现洛阳!
洛阳!
既是汉帝刘协心心念念的洛阳,也是我们这种观众魂牵梦绕的洛阳城。
去年恰好去洛阳旅游过一次,对那边的博物馆很有好感,这次在片尾看到全国那么多博物馆联合支持,感到非常的惊喜。
从考据与历史的层面来说,整部电影在呈现当时的风土人情时,做的特别到位,而且是一种非常浪漫化与超越现实的呈现。
我记得有一幕,刘协从长安回到了洛阳,跋涉多日,看到了已经破败的洛阳城,他站在城门口那么一望,过去那个华美壮丽的洛阳城就出现了。
那种战前战后的对比,颇为震撼人心。
还有一段是刘协回忆洛阳城过去的风姿,万邦来朝的盛景,还有鲜花铺满河面的美丽画面,其场景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美轮美奂,让我们这些屏幕前的观众来了个轻轻松松的古今穿越。
看的时候,身边的小孩不断发出“哇”的赞叹声。
除开对洛阳城的直接呈现,剧里着墨最多的场景便是历史上知名的“官渡之战”了,过去我只是对这个名字很熟悉,但这一次终于借由影片详细的了解到了这场战役的始末。
可以说,这是曹操开启自己霸业的第一场重要战役,更意味着他和儿时好友袁绍的一次决裂,当两个曾经一起玩闹的小孩,变成了互相要让对方人头落地的敌人,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袁绍是高傲的,一直觉得曹操是自己的跟屁虫,他的家势背景让他总是要比旁人骄傲些,其实这样代入曹操视角,我倒是乐得看曹操用一个下位者的身份,赢了袁绍这样的上位者,还是挺燃的。
除开洛阳城的再现与官渡之战的恢弘场景,其实影片里涉及到刘协出场的部分,让我也印象深刻,比如刘协祈雨祭天的那个场景,从影片里的场景和物件来看,都是非常经得起考据的。
另外,还有一场袁绍邀请曹操赴宴的“美食戏”也特别好看,虽然里头介绍的那些比较复杂的食材名字我记不住,但觉得这场戏特别有历史韵味,就好像真的是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介绍一样,也很像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穿越。
别忘记那只名为“麦子”的小狗这世界恐怕没有任何人会用“柔软”这个词语来形容曹操,但每次看到曹操和那只名为“麦子”的小狗相处时,我都觉得,曹操这人,似乎也没有那么坏呀。
曹操是坏人吗?
曹操是好人吗?
很难用一个特别极端化的词语概括曹孟德波澜壮阔的一生。
所以我觉得这只小狗其实安排得特别巧妙,他既是曹操当年身后空无一人时的精神寄托,又是曹操霸业待成时的一个见证者。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檀健次对曹操这个角色的配音演绎,真的把曹操鲜明的人物形象与青年时代那种理想化的气质给呈现出来了。
总之,无论是自己作为历史爱好者去一窥三国传奇,还是携家带口去电影院增长知识,我都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看了之后,意犹未尽,非常期待下一部。
看彩蛋,下一部要从“赤壁之战”说起,这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喜欢影片扎实的历史感,构建那个时代的肌理与脉搏。
无论是人物的甲胄、宫殿的规制,还是战场上的沙尘与血色,都透着一股考究的诚意。
这种真实感,让宏大的历史叙事落了地,让我们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一度忘了是在看动画片。
以镜头为笔,分镜如兵法: 电影的镜头语言充满了巧思与节奏感。
它不像许多商业大片那样,用快速剪辑和晃动镜头来制造廉价的紧张,反而常常使用沉稳的、富有张力的构图。
两军对垒时,一个远景,旌旗蔽日,阵型森严,压迫感扑面而来;谋士对弈时,一个特写,眼神流转间,已是计谋的千百次交锋它的战争场面是讲究而非堆砌。
我们看腻了人海战术的无脑冲杀,则清晰地展示了古代战争的逻辑——阵型的变化、兵种、地形的利用。
每一个冲杀,每一次放箭,都有其战术目的。
正是这种精致的考究,让即使对战争戏不感兴趣的观众比如我,也能像欣赏一局宏大的棋局般,看得入神。
与许多依赖CGI和虚拟光源的动画不同,本片的用光于对物理世界的深刻观察和模仿。
它的光,是有来源、有质量、有逻辑的。
在CG动画中实现现实主义用光,其难度远超传统摄影。
它要求灯光师不仅要懂软件,更要像一位摄影师和画家一样,理解自然光的物理属性、材质对光的反应,以及光影的情绪表达能力。
只是声音似乎没有太多设计。
剧作上,选择了一个更刁钻,也更具魅力的视角——让观众走进曹操的内心,去理解他的雄心、计谋,孤独。
只是没有看到曹操他“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政治家狠戾。
影片试图去理解,在那样一个崩坏的乱世,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何一步步走向霸业,也走向了他的宿命。
世人提起曹操,只知他是一代奸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标签钉了千年。
我们谈三国,多是说赤壁的火、卧龙的计、桃园的义,却少有人看到官渡之战上,曹操的怒火、谋略和绝地反击。
小时候看《百家讲坛》的时候,就发现易中天所描绘的曹操形象,是对于已有刻板认知中各种曹操形象的多元辩证补充。
所以你会发现《三国的星空》也没有把曹操塑造成“天生奸臣”的符号,也没有把官渡之战简化成“天助我也”的巧合,印象深刻的名场面太多了——有霹雳车轰开营垒的视觉震撼,也洛阳昔日民富国强的繁华壮丽;有曹操赤脚迎许攸的急切,也有袁绍兵败后面对箭雨时的舒展……好多场景都和儿时读三国的片段重叠,有种 “历史活过来”的感觉,很微妙。
整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有些事,总有人要去做。
”都说“时势造英雄”,可所谓的英雄,何尝不是一群在“不确定的乱世里”挣扎着“做确定之人”?
而曹操,是其中最挣扎、也最真实的一个。
1、抢球是抢江山的预演电影开头有一场童年曹操陪袁绍偷香熏球的故事,不料偷球被物主发现,两人要爬墙逃脱,曹操使劲拉着袁绍,也翻不过墙头。
因为袁绍一手抱着香熏球,一手被曹操拉着,根本使不上力。
眼看物主发现了正在翻墙的二人,曹操大喊抓贼,吓得袁绍丢下了香熏球,这才有余力翻墙逃脱。
这段小故事几乎是整部电影的预演——香熏球如大汉江山,袁绍放不下窃国之欲,终成局中人;曹操想拉好友回头,无奈对方执迷,最终兵戈相向。
2、舌尖上的刀光剑影影片有一组镜头,可以直接入选《舌尖上的中国》了,没有人看到不会齿颊生津。
长大后的曹操与袁绍,一个蛮横粗野,一个风度翩翩,一个务实屯田,一个养兵秣马,一个辅佐天子,一个拥兵自重。
于是,袁绍诚邀曹操前来与自己赴宴,如数家珍地介绍案几上的菜肴——有貘炙(烤貘肉),有鱼脍(生鱼片),有羌煮(游牧民族的煮肉法)……这些都是《齐民要术》里零星记载的汉代饮食,没想到被动画1:1复原出来。
如果只是菜品拍得好也就罢了,一顿饭吃下来,处处都是玄机。
曹操夹起一片鱼脍,蘸了蘸酱料入口,鲜滑可口,袁绍便笑着介绍,此乃青州新贡的鱼,吃一块烤馍,吃一口涮肉,便是幽州、并州来的肉;我们吃喝的是宴饮,实则是袁绍在“实力展示”,这种藏在饮食里的刀光雪莹,比直白的台词更锋利,就很有三国内味儿。
儿时争抢香熏球的玩伴,如今已是明争暗斗的诸侯。
而那个“香熏球”,正是汉献帝刘协。
3、被看见的汉献帝《三国的星空》最难得也最有勇气的一件事情,着重刻画了刘协。
从前期无权无势当傀儡天子,中期董卓死后受鞭刑为百姓求雨,最后和曹操共进退,第一次对汉献帝有了这么具象化的认识。
以往影视剧中,刘协不是故事背景NPC,就是懦弱无能被胁迫的傀儡皇帝,只有这部电影中的刘协才给你真实可感的形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小刘协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个傀儡皇帝,所谓批阅奏折不过是走个形式,所以他每批一条,都要询问是不是能自己做主。
唯独一个“后宫申请痰盂”的奏折是唯一小刘协能做主的,他想体验一下“做主”的滋味,果断拒绝;可仔细一想,大家都是宫里的可怜人,何必为难彼此,便也批准了。
小小刘协在那场艰难的环境下生存,坐在风雨飘摇地汉朝之巅,让人同情。
你会希望大汉要是能够个忠义能臣辅佐刘协,该有多好……于是,那个男人来了。
4、被确定不确定的曹操曹丞相的故事,或许我们都知道大概走向,只是曹操的两面性,从“棒杀权贵”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理想酒精是怎么变味的?
这其中的是非曲直,似乎只有这部电影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建安元年,曹操在洛阳恭迎汉献帝刘协,那时的刘协几乎穷途末路,曹操设粥款待,并没有急于谈兵权、论局势,还把从乱兵手中夺回的皇家器皿悉数奉还于皇家。
此时的大汉早已不是宫阙巍峨的权力符号,甚至不及一碗热粥来得实在,不论是皇帝,还是百姓,都开始的大汉失去信心。
曹操向刘协表忠心自不必说,只是呈现的视角是少有的人民史观。
影片重重一笔去让观众看到,是百姓们看到曹操躬身递粥、归还皇家器物,听到他对刘协表达愿助陛下复江山社稷的慷慨陈词。
随即,更多流民围拢过来,齐声附和恢复大汉江山的声音,曹操的忠诚感染了百姓,重燃了百姓对家国的希望。
这就是《三国的星空》里的曹操,他不是一开始就抱着“挟天子”的野心,而是乱世里始终揣着“护大汉”初心的臣子。
至少在建安元年的洛阳,他眼里的忠诚是真的,呈上的热粥是真的,捍卫大汉江山的决心也是真的。
就像易中天说的,他是“在不确定的时代做确定的人”,而此时他“确定”的,就是守住大汉最后的火种,后来的“确定”使他成为枭雄。
这种“确定性”,在官渡之战被推到了极致。
5、官渡之战,不是以少胜多的奇迹,是事在人为的必然官渡之战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但曹操凭什么用两万精兵打赢十万袁军?
电影没有给天意这个答案,而是用一个个细节告诉观众:官渡的胜利,是曹操算出来的,也是袁绍作出来的,是乱世里事在人为的最好证明。
先看曹操的“算”。
电影里有个动态沙盘的镜头:曹操用手指在沙盘上划出作战路线和行兵布阵,从官渡到乌巢,再到袁绍的主营,每一个阶段的打法都展现得清清楚楚。
再看袁绍的“作”。
电影把袁绍的“败因”写得明明白白:①袁绍倨傲,无视属下劝谏,轻易打法忠诚的属下入狱;②袁绍自负,许攸建议主公“分袭许县,以挟天子”,他却言语讥讽许攸不智,儿媳妇干嘛给自己请来个婆婆;③最后袁绍的战商上限直接暴露。
官渡之战期间,张郃请战“去救乌巢”,他却打定主意去打曹操主营,结果主营没打下来,乌巢也丢了。
这三重失败铺垫对应着《三国志》里的记载:“绍外宽内忌,谋多不断”,他不是输在兵力,是输在听不进劝,也看不清重点。
电影还原了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小场面,许攸见袁绍刚愎自用,转投曹操,正在泡脚的曹操听闻许攸投靠,来不及穿鞋,赤着脚跑出去,迎接许褚。
显然这里对应《三国志》中的“公闻攸来,跣出迎之。
”曹操拉着许攸的手就问“计将安出”,眼里都是对胜利急切地渴望。
有了许攸作为军事,许褚冲锋陷阵,曹操对官渡之战的胜算又多了几分。
他对许褚说“乌巢是袁绍的粮道,若烧了它,袁军三日必乱”——这不是瞎猜,他早就摸透了袁绍的性格:袁绍向来“重粮草而轻防备”,当年讨董时,他就因为舍不得粮食,迟迟不进兵。
曹操算准了袁绍会把粮草放在乌巢,更算准了自己带五千精兵夜袭,能在黎明前回来。
乌巢的火光冲天,袁军大乱时,曹操并不狂喜,他依旧谨慎地作战,因为他要的是更早地胜利,这样才能更早地结束战争。
他知道,乱世里,每一个士兵都是人,今天的袁军,明天可能就是他的士兵。
这种对人的尊重,比任何战术都更能赢人心。
6、都是赶路人罢了电影的结尾很触动,甚至有点被袁绍帅到:袁绍兵败后,身边无一亲卫。
曹操的士兵把他围起来,弓箭都拉满了,可袁绍却突然舒展双臂。
就在这时,漫天箭雨突然变成了流星,一颗一颗落在他身边,像为他送行的灯。
没想到影片最后给了袁绍一个极为体面的收场,这似乎是《三国的星空》独有的辩证史观:那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时代,袁绍年轻时也是讨董联军的盟主,也曾想匡扶汉室;曹操不是“天生奸雄”,他年轻时也曾以《汉律》棒杀权贵,也为洛阳的残破而心痛。
他们都是乱世里的“赶路人”,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路,最后在官渡分了岔。
电影里的“星空”,一直是故事的注解。
开头的星空,是董卓乱政时的黑暗,只有几颗星星在闪;官渡之战时的星空,是漫天繁星,每一颗都代表一个诸侯、一个谋士、一个士兵;结尾的星空,是流星划过,代表一个英雄的落幕,也代表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三国的星空》没有把曹操捧成“超世之杰”,也没有把他踩成“汉贼”,它只是把他当成一个“非常之人”……一个在乱世里,带着一群人,朝着“太平”跌跌撞撞往前走的人。
毕竟“有些事,总有人要去做。
”btw,一定要等到彩蛋,等你听完檀健次唱的一首《孤》,就是《赤壁之战》的彩蛋!!!
我去,我直接汗毛竖起!
大呼过瘾,大呼过瘾。
作为打小就接触并熟读三国演义的我,作为看着易中天教授品三国的长大的我,作为几乎玩遍大多数三国题材各类游戏的我,作为看遍各类三国影视剧的我,对三国历史可谓入迷至极,也许是由于自带了超级滤镜,对本作大胆改编也无限宽容。
尽管光影制作还未达到追光的层次,但也足以,其中几段的设计和表现几乎满足了我个人的想象。
非常好的一点是对那段耳熟能详的历史做了人物减法,本片把篇幅很集中的聚焦于曹操袁绍和汉献帝三个人物。
虽然讲的是官渡之战,但并不涉及关羽斩颜良也不涉及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有些人可能对没有出现刘关张而表示遗憾,但真的恰到好处。
这个故事两条线,一条是曹操与袁绍,一条是曹操与汉献帝。
袁绍作为本片的最大反派,并没有简单的脸谱化,并没有出现历史上刚愎而自用,优柔寡断,志大才疏等等符号,相反展现作为四世三公名门望族的贵族骄傲。
而汉献帝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与历史最大出入的改编,他不再站在与曹操的对立面,而是从他的境遇和所作所为,映射出了刘备与诸葛亮的相知相惜。
后世总把曹魏风骨,蜀汉浪漫与江东杰瑞来概括三个国家的底蕴特色。
在本作中把曹操枭雄的含量极速稀释,形象更倾向于了蜀汉化,无疑对沉浸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大众群体,这种形象更加讨喜。
但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曹操这个角色的魅力,肉眼可见的是为了弥补这点,片中掺杂了大量曹操作为伟大诗人的一面,看的时候热血沸腾,看过之后依然隐隐觉得有些遗憾。
最后的彩蛋,引出了下一部的主题赤壁之战,希望可以强化一下枭雄的特质,毕竟真的不想看到刘备大战刘备的故事。
再说说影片之外的一些故事,本片的制作人是易中天教授的女儿,总有些闲言碎语说一些不负责任的阴谋论。
易中天教授对曹操无疑是真爱,当初在百家讲坛浓墨重彩的为大众介绍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到前些年单独为曹操这个人物写了一部书。
作为观众在本片里也感受到了专注的真心和相对严谨的考究。
三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无疑代表了最群星闪耀的时代之一,我想也是本片名的由来。
非常非常期待下一部星空。
林柏宏貢獻了完全不同於《鬼家人》的表演,祝大賣。
好看爱看
既然是跟主创人员们一起看他们的电影,当然不能低分….事实上还不错,感觉有用心拍,也有被感动到。虽然觉得打架的部分有点怪,明明两个人都想救车上无辜的人们,但还是在仅剩的几分钟里打架是什么意思?不过,瑕不掩瑜啦。
#TIFF27
全程緊張刺激到不行,光是沉浸感就已經賺回票價了。
剧情还不错,全程很惊险刺激,就是有些部分演得好尴尬哦。。
爆破戏看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简直自带冷气效果🤣
最大的问题是 每个人动机都在桥段上设计的的不够强烈 所以说服力差很多 但是表演都很好 可圈可点
一個選擇掀起的蝴蝶效應…「電車難題」新解,有思辨,有深度,值得👍
從劇情到角色再到打戲,實打實的“96分鍾”,非常過癮。
災難片就災難片,簡簡單單拍個反社會的炸彈客看帥哥列車拆彈的驚悚緊張刺激不好嗎,用一套迂迴而牽強的劇情為了圓兇手動機,搞得說懸疑也不懸疑,說災難也不災難的四不像= =
技術上做到沒瑕疵,文本近乎完善而小有驚喜。在商業電影的操作中能達到這點,就很值得鼓勵跟肯定了。但進步空間還是很大,包括台詞仍然有點尷尬、電影後半段節奏開始拖沓,而且動作場面也不如【狂徒】那麼好玩精彩了……
或許為了錢會比影片設定的動機讓人相信,在現代。如果最後找到犯人的能是另一個人就好。還是值得鼓勵的電影。
看得出劇本經過N年打磨,線性資訊和邏輯彷彿經過攪拌機,打散變得碎片化。開場緊張拆彈以後,出現人物眾多,增加觀眾進入故事的難度。主角動機很刻板,看似每個人都“為愛所困”,實質仍侷限在二元對立迴圈,阿任[英雄]~李傑[反英雄]~黃欣[公主],婷娟~劉楷~小凱,阿輝~兇手~“正義”…後半段才道出核心辯證:能否犧牲少數、保護多數?但卻未能找到正反合的解法,最後仍選擇犧牲少數…配樂下得很重,看似想儘量通俗化,實則太搶戲、刻意煽情。不斷出現倒計時提醒,戲劇節拍有時催得很緊,有時又被冗長對白拖慢,人物轉變和所謂的真相 都用對白交代,顯得有點潦草。民眾大多非理性,幾場群戲調度不容易拍,但人物眾生相塑造、封閉空間絕望感渲染,都不如《疫起》…產業層面,算是TW類型片的新嘗試,導演擅長的打戲也維持一定水準。
导演不会讲故事 演员不会演戏把好好的受害者复仇题材演成了过家家把原本可以惊心动魄的节奏搞成了混乱尴尬拖泥带水 本想忍到结尾但实在膀胱爆炸想上厕所 在女主含泪追忆长官死前紧握手中信物时忍不住逃出了放映厅本年度继731想逃出电影院之后再一次实现了沉浸式观影(这一点也不好笑)
属于越来越精彩的类型,紧张不足,煽情有余,台词文绉绉的,可能台湾人说话就这样?最后不是he结局还挺震惊的。男主长得像许光汉和刘德华的结合体。
剪一条线,换来一次拥抱。而我们到最后才知道,当年那个拥抱,那句话的分量,究竟有多重。总有一天能看到林柏宏拿影帝吧,嗯,我相信他值得。
紧张,挺好看的
真的有被騙到眼淚,每個人的選擇都有跡可循,但被刀的是觀眾😭
电车难题+自证陷阱,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Q&A见到了鬼家人的林柏宏,少女时代的宋芸桦,意难忘的李李仁,看到了不一样的台湾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