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辉导演的第三部作品《赎梦》已定档2025年8月23日上映。
这部由他自导自演的心理惊悚/悬疑片,自宣发伊始便因其强烈的类型标签和导演个人风格的延续与深化而备受关注。
从处女作《盂兰神功》对中式民间恐怖元素的运用,到《低压槽:欲望之城》将警匪动作融入暗黑罪恶之城,《赎梦》标志着张家辉对惊悚/悬疑类型片的持续深耕。
这种偏好并非偶然,它源于张家辉作为演员对复杂心理、人性暗面角色的精湛塑造经验(如《大追捕》、《催眠·裁决》),也反映了他作为导演试图在特定的类型框架内进行深度探索的野心。
《赎梦》选择“梦境”与“心理惊悚”作为核心,是前作恐怖灵异元素的内化与升级,转向更具普适性也更考验导演功力的内在恐惧挖掘。
张家辉透露《赎梦》的灵感源于对精神痛苦、宿命、罪恶感与救赎可能的思考。
他表示这部电影是“一次探索人类内心的旅程”。
这表明《赎梦》绝非停留在单纯的感官刺激层面,而是试图借用“梦境”这一模糊现实与虚幻的介质,探讨更深层的心理创伤、精神枷锁和寻求解脱的挣扎。
导演自身的表演特质——那种深入骨髓的疲惫感、压抑的爆发力——也将成为传达这种内心煎熬的天然载体。
港式心理惊悚的内地实践: 张家辉的导演美学无疑深植于香港电影的血脉,尤其在惊悚、犯罪类型元素的运用上。
《赎梦》在既有的审查框架下,成功嫁接通用的心理惊悚叙事手法与带有东方特色的宿命论、精神困扰表达,形成独特的“本土化”惊悚风格。
《赎梦》这部电影最恐怖的地方在于,主角们从梦中醒来之后真实的世界,也许才是永恒的、无法摆脱的噩梦。
导演张家辉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早年父母离异,随母亲长大,家境贫苦。
”张家辉童年的生活,也许不似电影中的文思豪那样艰难,但他年少时的目光必然也接触过香港社会底层的贫困与辛酸。
与他的成长相伴的是香港经济的起飞。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1990年,香港实质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约7%——9%之间,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
经济奇迹的发生,得益于香港实施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极度开放的市场,低税收,小政府,资本高度自由化。
高度自由的制度,再叠加自1983年起实施的联系汇率制度、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框架、普通法体系、中英双语的营商环境等因素,令香港成为当之无愧的亚洲金融中心。
然而已经跻身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的香港,并未建立起与其经济成就相匹配的福利制度。
学界普遍将香港定位为以家庭自助与非政府机构承办为基础、政府提供有限现金援助+公共服务的“自由主义/残余型”福利体制。
香港的福利体系虽然在70–80 年代随经济扩张而逐步加码,然而受政府的低税收和低公共支出所限,对于个人生活的支持也相当有限。
社会福利不足,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政府收入严重依赖“土地财政”导致房价和居民的生活成本高企。
香港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崇尚拼搏奋斗的“狮子山精神”。
经济的增长带来向上流动的机会,普通人也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命运——在《赎梦》的设定中,沈卓仁和骆达志这对老友就读的学校“陈树渠纪念中学”是位于深水埗区的非精英学校,他们一个成长为明星股票经纪,一个成长为连锁餐厅老板;而出身贫寒的文思豪读书成绩优异,成长为受尊敬的精神科医生。
但“狮子山精神”背后隐藏的是福利和社会支持的缺失。
因为福利不足,港人被迫依赖自身奋斗,以咬紧牙关顽强拼搏回应畸形的社会结构。
在经济水涨船高的年代,个人的奋斗多少能带来一些回报;然而一旦遭遇经济危机,经济发展放缓乃至于停滞,金融泡沫破裂,顷刻之间便足以令千万人坠入深渊。
张家辉曾提起《赎梦》中沈卓仁夫妇与骆达志的设定,源自他在金融风暴期间的见闻——每隔两三天便有人以各种方式弃世,其中也不乏带着全家一起“上路”者。
张家辉目睹这些惨案,深受触动,金融风暴因而成为笼罩在整部《赎梦》上的阴影。
梦是现实感受的延续。
在《赎梦》中,张家辉也许只是客观地呈现了他对于整个香港社会和金融风暴的真实感受,其中的人物设定和情节设置在主观上并非是为了反思和批判香港的社会制度,但就呈现的效果而言,《赎梦》却是近期香港电影中反思资本主义异化现象难得的样本。
“异化”这一概念,源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劳动异化”,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再属于自己、劳动过程不再是自我实现和自由创造的过程、人与人的关系被物化成为商品和物的关系。
在现代自由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异化还表现为工作工具化、消费符号化、人际关系物化、心理健康危机以及数字化规训等。
《赎梦》的主要人物身上都集中体现了人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
沈卓仁作为股票经纪人,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将他人的信任与财富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揭示了人际关系被彻底物化,连最基本的友情也转化为赤裸裸的交换关系。
而文思豪的创伤则展现了劳动过程与人的本质的异化。
他童年承受家庭暴力、母亲的死亡。
在社会支持缺失的情况下成长后即使成为精神科医生,也不断以越界介入病人生活的方式行医,企图在他人的痛苦中寻求自我救赎。
在行业的高度竞争和医疗管理的制度压力下,个体的专业劳动已失去自由与尊严,反而成为内心创伤的投射。
文医生本应通过医疗实践实现“类本质”,却因社会结构性压迫而深陷自我异化与道德困境。
张家辉看到了香港社会中的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遭受的痛苦与折磨,同情他们的处境,这展现了他对于社会和时代的高度敏感,以及对他人的高度共情。
这对于文艺创作而言,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遗憾的是,他只看到了“表”,却未能以刻画梦境的犀利技巧去直指痛苦真正的源头。
他简单地为噩梦的源头设置了“道德滑坡”的个人根源,最终以个体在道德上的自我救赎来逃离“噩梦”。
他本人身为香港人通过个人奋斗成功的典范,最终没有能逃脱“狮子山精神”的主流意识,仿佛只要一个人遵纪守法,光明磊落,勇敢承担自己的所作所为,便可以远离噩梦,幸福快乐。
但现实并非如此。
在典型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人所面对的困境是结构性的。
没有社会的变革,困境中的人仍旧得不到拯救,危机仍会发生;下一场危机发生的时候,仍旧不知有多少人会在现实中清醒地坠落。
尽管如此,《赎梦》虽然最终没有提出制度性解决方案,但在电影的艺术语境中,将出路寄托于个体的道德反思的策略仍旧提供了一种抵抗异化的可能性: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前提下,个体唯有直面罪恶与责任,才有可能找回主体性。
这种“道德对抗异化”的策略虽有限,却为观众留下了自我反思的空间。
它提醒我们: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社会中,人是否仍能守住最基本的伦理与责任?
这一追问,使《赎梦》超越了一般惊悚片的娱乐价值,成为一部值得深思的社会寓言。
看《赎梦》时,总对“乌鸦”这个意象念念不忘。
港恐里的乌鸦向来不普通,《阴阳路》《凶榜》里它是厄运信号,《赎梦》里也一样,可越看越觉得,它藏着的不只是恐惧,还有港片里常有的那种宿命感。
第一次见乌鸦,是蔡辛强刚拿到的士牌照那天。
他站在路边等车,一只乌鸦落在电线杆上“嘎嘎”叫了两声就飞走了。
当时他还笑着给女儿打电话,说以后能送她上学,可没过多久,债务就压得他连家长会都去不了。
那声叫,像给这份短暂的希望敲了警钟——生活哪会这么容易好起来?
第二次乌鸦出现,是在文思豪办公室窗外。
当时蔡辛强说起“童年看父亲跳楼”,文思豪突然愣住,镜头一转,乌鸦正盯着室内看。
这一幕细想才觉得戳人:文思豪的父亲没跳楼,却用暴力“杀死”了他的童年;蔡辛强的父亲用死亡逃避,蔡辛强自己也在逃避。
乌鸦像个旁观者,看着两个困在“父权创伤”里的人,逃不出相似的命运。
最后一次见乌鸦,是蔡辛强道歉后。
他走出受害者家,天下着雨,乌鸦从头顶飞过,落在远处树上没叫。
没有预警,没有催促,就静静看着他——像是在说,赎罪不是结束,以后的路还得自己走,那些没还清的“债”,还是会跟着。
这种不圆满的暗示,特别像港片的调调:从不让你彻底解脱,只让你带着重量继续走。
离场后路过公园,正好有乌鸦飞过,突然就想起蔡辛强的样子。
原来好的意象从不是硬加的符号,是能跟着角色命运走,让你看完很久,还会在生活里想起。
刚刚看完张家辉执导并主演的新电影《赎梦》,综合感受很烂很烂,烂到让人无语的那种程度。
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大写的故弄玄虚,没有任何的叙事能力,但又要硬扯双剧情线叙事,然后只能端出一部各剧情线关联度薄弱到让人抓狂的作品。
整部电影就全靠一幕幕的惊吓镜头来营造气氛,悬念设计全是虚的,全是故弄玄虚的。
比如制作人花费大量篇幅去缓缓介绍医生男主和张家辉饰演的另一位男主的经历,镜头不断切换,不断去呈现两人的怪异和痛苦,同时也不断让医生男主去感受张家辉的经历,好像在营造出一种男主存在人格分裂,或者一切都是男主的幻想的猜疑。
但最后发现就是故弄玄虚,两位男主的交集就只有"医生病人"的简单关系,而医生男主的感受就纯纯只是他在听张家辉回忆当年的时候将自己代入进去了---这里可以关联上刘德华饰演的入梦师的说法来理解,也就是男主具备入梦能力,然后进去张家辉的悲惨梦里体验了。
但是,这种刻画手法也属于一种鸡贼和敷衍,也属于头脑里有想法,但奈何编剧表达力实在太糟糕的硬编为之,然后带给观众的就只是强烈的工具感。
比如刘德华的入梦师就是用完即弃的工具人,目的就是为了暗示出,或者更准确说是赋予男主入梦能力(再强调一次,男主未必真能入梦,他只是能代入张家辉的视角去感受)。
那这个能力对男主又能产生什么影响呢?
答案是让他莫名其妙成长,直接让他感受一轮张家辉的经历,就突然明白所谓的“直面自己过去才能得到救赎”的道理,突然之间解开了自己的心病,再然后就是和自己老爸欢乐团聚。
那医生男主和张家辉的经历又存在怎样的关联度呢?
是不是他们拥有同样的悲惨童年,同样的心路历程,以至于能够每一步都照见自己呢?
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彼此关联就只有一个简单的“不肯直面过去”,以及略加一丢丢的“都是因为偷钱导致悲剧”的相似性而已,两人的关联度薄弱到让人尴尬,尴尬制作人究竟是没活到什么程度才会端出这样的硬凑。
同时更令人抓狂的是,这两位男主的成长和救赎,居然只需要安排他们回忆一番过去的悲惨就足够解决---明明前一刻还在痛苦万分,还在为回忆中的悲惨嚎啕大叫,但下一刻居然在医生男主的一句“直面过去就能得到真正救赎”下,双双得到救赎。
超级无语,超级硬扯的成长刻画,这场戏给人带来的只是超级浓烈的“我编不下去了,我要结束”的奇葩观感。
不仅如此,从“硬凑”这个落脚点回看,前面的双线叙事也就彻底沦为了没活硬扯式的故弄玄虚。
在如此薄弱的关联度的基础上居然还要双线叙事,然后叙述的过程又几乎是直给的,就纯纯用堆时长的方式来让观众理解主角们的经历而已。
是的,这部电影的双线叙事方式其实就是简单粗暴的硬塞时长,也好顺便带来些鸡贼式的悬疑感。
而类似的鸡贼其实还包括演员的安排上,我说的就是陈法拉和朱晨丽这两位演员。
她们的容貌非常非常相似,后者还有着“小陈法拉”的外号,同时她们在电影里也分别是两位男主的亲密女性,而这种安排就会更进一步加重“两位男主可能是同一个人”的悬念感。
但很可惜,最后我们知道,这只是观众的一厢情愿,制作人完全没能力拿捏这种程度的悬疑,只能端出一部空有惊吓镜头的故弄玄虚的作品而已。
还有还有,这部作品除了人物成长是硬来外,它还有很多的人物行为是不搭调,乃至有点奇葩的。
比如医生男主在最开始表达出来的对母亲的愤怒,他要求父亲不能提及母亲的心满意足等等事情,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医生男主曾遭受母亲虐待”的悲痛遭遇。
但在后面的回忆上又完全走向另一个方向,原来残暴的是父亲,原来自己一直深爱着母亲。
这整个经历和人物情感就是特别不搭调的存在,明明男主的怒火的落脚点应该是父亲的,但他就愣是对父亲痛爱有加,特大写的莫名其妙。
再比如最最开始时医生男主对某位未成年女生的帮助,他究竟要幼稚和迂腐到何等程度,才会认为现场将搞大女生肚子的男生捉回来,当面给女生道歉,就能让女生得到救赎?
大哥,那位男生可是犯罪啊,你现场逮住个罪犯,然后让他不情愿的说出对不起,然后觉得就能解决问题,也不继续去追责罪犯,请问这是小孩子过家家吗?
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赎梦》不是一部及格的电影,它只算是一部有钱明星为完自己的导演梦的又一回尝试,是属于张家辉个人的自嗨作品而已。
但《捕风追影》要选国语,这样才贴脸。
这个夏天真好啊,有刘俊谦的《长安的荔枝》还有《赎梦》。
全程我盯着刘俊谦,心里就是:叽里咕噜讲什么呢,让我亲一口先。
再重口的片段我都能接受,偏偏恐怖片真的是我的大短板。
别人看完也说好几个jump scare,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还是被一个特别突然、没预判到的吓了一大跳。
刘德华也有客串,在看《荔枝》之前知道他帅,没有很戳我,《荔枝》里面他真的特别性感,就像《九龙城寨》之前也只是觉得古天乐很帅,看完龙卷风真是一整个上头
张家辉自编自导自演的《赎梦》营造了一种诡秘的氛围,纠缠在梦境与现实的边界,提升了港式心理惊悚片的维度。
开幕雷击,影片开场就用混合鲜血与婴儿头颅的碎片化梦境直面观众,对噩梦视觉化的呈现并非单纯的奇观堆砌。
利用闪烁的残影、扭曲的空间、无序的抽离感,高度复刻了人在深陷梦魇时窒息般的真实体验。
许多转瞬即逝的画面,像群蝇贯口的老妇,贴脸惊现的诡影,唤起了观众自身沉浸在噩梦的记忆,就像是拍出了每个人做噩梦时的感受,非常有沉浸感。
张家辉巧妙地将香港的午夜传说融入了恐惧之中。
暗红灯光下疾驰的红色的士,贴满符咒的逼仄公屋,粤英语交杂的街头对话,构建出纯正的港味惊悚空间。
楼梯缓台自上而下的视角也很耐人寻味,镜头俯视楼道,住户下行,门外是川流熙攘的都市。
平静的镜头却成为香港市民生存状态的隐喻。
门内是私人化的精神土壤,门外是喧嚣的现代丛林,一条楼梯成为连通内外的“气根”,时刻汲取又彼此隔绝。
空间在此转化为心理的映照。
《赎梦》的残酷在于它彻底消解了救赎的可能性。
无论是蔡辛强在符咒与癫狂中的挣扎,还是文医生面对解梦师时的崩溃,影片拒绝给予廉价的和解。
尤其文医生与施暴父亲的关系,绝非传统“孝道”框架下的团圆。
他恨暴力,又被血缘绑架;想逃离,却被“家丑不可外扬”的枷锁禁锢。
这种无法消弭的撕裂,正是影片对东亚家庭创伤沉默文化的尖锐控诉。
创伤不会因闭口而消散,只会在暗处发酵成腐蚀灵魂的毒药。
当冷气浸透影院,银幕上最后一抹血色提醒我们,真正的破地狱并非超度亡魂,而是活着的人直面心底那间从未上锁的暗室。
也有凝视深渊,才不至被深渊吞噬。
赎梦这部电影,我从去年就已经在关注,因为张家辉的自演自导,我就非常感兴趣,我从小就看他的视频长大,就比较喜欢他的作品。
我先是5月份在香港看了赎梦,因为内地院线迟迟不上,去香港买Switch2之余,第一件事就是看赎梦。
昨天去看了张家辉的深圳路演,也见到他本人,也听到了他创作作品的想法以及初衷,但没有我想听的。
就是香港院线与内地院线最大的区别,除了删减过激的画面,就是是删减,删了刘德华的一段戏,一段,我觉得是电影最大的亮点的戏份。
我也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要删掉这段,不知道为了过审,又或者是为了避嫌。
我讲一讲,刘德华在电影赎梦里面两场戏,他在电影中是一名通梦师,专门服务于富豪政客,他的超能力,就是能进入人的梦。
主角就是刘俊谦就是深受童年的阴影,经常发噩梦,遇到张家辉的思觉失调,他的噩梦越发严重,这时候他的助手提议,去见到她的前上司,也就是刘德华。
内地院线删掉的彩蛋,就是刘德华进入一间房间,躺在按摩椅上,发动能力,眼睛发白。
他开始进入刘俊谦的梦中,此时刘俊谦还在噩梦中无法自拔,刘德华在他梦中帮了他一把,刘俊谦开始从噩梦中出来,也就成功帮张家辉解困。
其实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内地院线为什么要删这段戏,赎梦虽然多灵异片段,但不是怪力乱神之说,但多刘德华这种有超能力的解梦能力,那就电影完全不一样了,这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我为什么希望赎梦能在内地赚钱,因为现在香港电影萧条,电影制作费用才900万港币,跟警匪片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算是非常性价比的制作。
张家辉今年60岁了,我还是希望他能继续拍这些类型的电影。
毕竟民俗恐怖,已经太少见了,内地不可能会拍这种,也就寄望香港还能拍这些。
作为一部心理惊悚片,《赎梦》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张家辉通过对画面、音效、镜头的精准把控,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恐怖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主角的梦境之中,感受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与压迫。
在画面呈现上,影片的色调与构图都服务于恐怖氛围的营造。
整体以冷色调为主,蓝色、灰色的大量运用,让画面呈现出阴森、压抑的质感,无论是沉卓仁家中昏暗的房间,还是文思豪(刘俊谦 饰)冷清的办公室,都通过色调的加持,传递出一种孤独、绝望的情绪。
而构图方面,影片大量采用“封闭构图”,比如用门框、窗框将角色框在画面中,象征着角色被噩梦、过往所束缚,无法挣脱。
同时,特写镜头的运用也十分巧妙,当沉卓仁从噩梦中惊醒时,镜头特写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颤抖的双手,将角色的恐惧与痛苦放大,让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情绪;而当文思豪发现关键线索时,镜头特写他惊讶的表情,再切换到线索本身,增强了剧情的紧张感与悬疑感。
音效设计是《赎梦》的另一大亮点。
影片摒弃了传统恐怖片中常用的“一惊一乍”的配乐,转而采用大量的低频音效。
这种低频音效没有明显的旋律,却能通过震动传递出压抑、沉闷的感觉,如同重物压在胸口,让观众在听觉上产生强烈的压迫感。
比如,在沉卓仁的噩梦场景中,低频音效伴随着虫群爬行的细微声响,既营造出诡异的氛围,又让观众仿佛能感受到虫群在皮肤上爬行的不适感。
此外,影片还运用了“声画错位”技术,画面中角色的动作与声音不同步,比如文思豪说话的声音延迟几秒才出现,这种错位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不安,仿佛置身于混乱的梦境之中,进一步增强了沉浸式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触觉剥夺”设定的运用,虽然没有直接通过画面呈现“触觉”,但通过视听语言的间接引导,让观众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在沉卓仁梦境中“被水淹没”的场景,画面中洪水不断上涨,搭配低频音效和角色挣扎的动作,观众仿佛能感受到冰冷的水包裹身体的窒息感;而在“虫群噬脑”的场景中,特写镜头下虫群的蠕动、角色痛苦的表情,再加上细微的虫鸣音效,让观众仿佛能感受到头皮发麻、身体发痒的不适感。
这种通过视听语言引导观众产生触觉联想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恐怖效果,也让“沉浸式体验”不再是一句空话。
《赎梦》通过对视听语言的极致运用,将心理惊悚片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它没有依赖血腥暴力的画面,而是通过细腻的画面构图、独特的音效设计,让恐惧深入观众内心,这种高级的恐怖表达,值得每一位热爱类型片的观众细细品味。
我是绝对没想到能在内地电影院里看到这样一部视听画面超级大尺度,讲的故事又特别上头,看完电影细思极恐,甚至不敢在半夜想太多的电影,我更没想到张家辉憋了这么多年竟然自导自演了一部深刻探讨人性的心理惊悚片。
从故事和叙事层面,《赎梦》是两种视角穿插在两条故事线里,一条是文思豪的日常,一条是蔡辛强的秘密。
文思豪医生的故事线是准全知视角,蔡辛强的故事线是绝对的单一视角,所以《赎梦》就有了两种质感,文思豪的故事线讲的是原生家庭的创伤,这是现实题材的质感,而蔡辛强的秘密里是有关人性中的贪欲,是层层解开逐渐显现的。
《赎梦》有两种风格的惊悚画风,一种是类似梦境,或者病态内心衍生出的惊悚,比如嘴里飞出成千上万只苍蝇等等,很梦核,光也是低照度,红蓝撞色或者黄紫撞色的低饱和度,而且张家辉特别把梦境惊悚的画面调成了lowfi,低解析度低分辨率,提升灰度去色,甚至变形变画幅,远叔叔在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一是觉得眼睛受刺激,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就是噩梦该有的样子。
另一种画风是“现实惊悚”,就是梦境之外的心理惊悚,就是随着剧情逐渐推进,剧情上的惊悚变成了观众思考里的惊悚,当观众真正进入蔡辛强和文思豪的内心,那才真正的细思极恐。
刘俊谦和张家辉的入形入魂的表演就是为了让观众走进这两个人物,理解了两个人物的苦,就懂了这部电影要传达的精神内核。
文思豪的故事是想给同样保守原生家庭创伤的人鼓鼓劲——有苦一定要说出来,蔡辛强的故事也会让很多观众产生共鸣——远离坑人的朋友以及永远不要变成蔡辛强。
本片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惊悚元素与深刻内涵,给观众们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故事始于一场离奇车祸,落魄的夜班司机蔡辛强与心理医生文思豪无意中的相遇,让两人共同卷入一场危险游戏。
本片采用双线结构,蔡辛强与文思豪两条故事线相互交织,将观众们一步步拖入一个真假难辨的心理迷网,让观众们始终处于高度紧张与好奇的状态。
本片以 “梦境” 作为叙事载体,将现实与梦境紧密相连。
蔡辛强因金融欺诈陷入精神崩溃,被噩梦纠缠而精神恍惚;文思豪则在童年家暴的阴影下,通过梦境寻找自我救赎。
这种虚实交错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感与惊悚氛围,也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边界。
张家辉在片中身兼数职,尤其是将蔡辛强在事业失败后的落魄、被噩梦折磨的痛苦与内心的挣扎绝望,通过细腻的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极具感染力的台词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一些情绪爆发的场景中,张家辉的表演极具张力。
陈法拉饰演的妻子一角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她与张家辉之间的对手戏充满张力。
陈法拉通过微妙的表情变化,将角色内心从焦虑无奈到绝望疯狂的过程诠释得十分到位。
刘俊谦饰演的文思豪,精准地把握了角色在面对童年创伤与患者复杂心理时的微妙反应,在冷静的外表下,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暗流。
形式>内容,后期剪辑痕迹太重搞的疑神疑鬼。后面有两首插曲怎么突然感觉在看美国电影,风格不搭,不过结尾那个彩蛋是个“神转折”,片尾曲是渣渣辉亲自唱的,挺不错
三星半,陈法拉演技有被惊艳,梦境拍得比叙事好。刘德华就露了一次脸,说好的还会再见面呢。
2.5,渣渣辉自导自演,主打抽象的一部大戏。所有的恐怖惊悚情节都是为了吓人而吓人,声效上不断的一惊一乍简直想让人直呼“你吼辣么大声干什么”,除此之外的剧情便是“金融海啸囊括世间一切悲剧,主角的家庭也是不幸的”,不过“只要敢于直面现实,坦诚相待,事情一定有转机”这样的故事也是太老套至极了…
2025.08.24 朝阳剧场
张家辉再做导演,完成度很高,甚至有些惊喜。本质上这是一部恐怖片,尺度很大,有意思的是,在这样的惊悚大尺度里,张家辉融入了自己独有的表演风格,完全脱离了他在犯罪片里的表演痕迹,他展示出了自己的电影语言。片子叫《赎梦》,但可解读的空间很大,几个配角也很出彩,电影的基调有点诡异迷离,不仅有惊悚,还有猎奇,包括那种巨物的压迫感,属于大银幕难得一见的奇观,可见张家辉作为导演的想象力与把控度。演员出身的人自己做导演,完全没有套路和章法,值得一提的是,它只有在大银幕上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惊悚的独特魅力,期待正式上映以后电影院再刷一遍!
符合国人口味的恐怖片。梦境层面集合梦核、阈限空间、清醒梦等元素,声效强大(噪音和变音)。开头爱伦坡感拉满,心理恐怖的基调很足!
跟我做的梦一样,横七竖八
很癫的电影。主演们演技比剧情好,刘德华惊喜客串,剧情一头雾水,吓人的地方拍的也是真吓人,能在电影院看到这种电影奇迹了可以说
看明白了,这个故事的意思即将是张某因为低■槽亏了一位lok男子6000万睡不着觉都做噩梦,虽然在努力还债了,但他们之间的爱情还是痛苦地坠落了(并没有,并不是)
太恐怖了
我很喜欢!又是脑子不太好的故事~
25.08.27 5.6/10 剧情还是没什么出彩之处
渣渣辉有艺术追求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但拍电影这么多年技法一直处在“土法炼钢”的水平。而本片已经难看到想让人向他索要精神损失费的程度,故弄玄虚,装神弄鬼,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被大量意义不明的镜头和桥段注水到长片的时长,甚至不如去年的《鸳鸯楼•惊魂》。如果说后者是“樟脑丸”味儿,那本片则是古早QQ空间味儿,有种互联网再也没有他在乎的人的美。只有最低级、最中二的创作才乐于张牙舞爪地把所有“恐怖感”写在脸上,而渣渣辉还不满足于低级,他致力于把以常人的世俗的思维压根没有办法理解的影像搬上银幕,于是观众只能在如坐针毡的煎熬之后以害怕留案底的速度逃离影院…拍摄梦境不是让你在片场梦游,呈现疯癫的灵魂不是让你在电影语法上也胡言乱语…
有一星给刘俊谦
张家辉为什么要杠上恐怖片呢,而且还是自编自导,看得出来他一直在学习历史上的一些大师之作,赎梦能看见好几个大师的影子,但在故事剧本上依旧没能跳出香港传统恐影的框架;香港电影的三大元素,武打,金钱,鬼怪,赎梦又是一部因为个人对金钱的贪婪堕落而导致的悲剧,然后以此为例,导人向善,抵挡诱惑,放下执念,勇敢生活;但类似的剧本香港已经拍了40多年了,配上一个以人心中的噩梦为蓝本的恐怖元素也没能产生非常好的效果,整部电影的自洽程度非常的弱。
偶有亮点,但整体非常平庸。虽然有80-90年代香港恐怖片的气氛,但几个jump scare完全没必要;虽然刻画了金融危机的集体记忆,但故事情节太过简单,且过于平铺直叙;虽然所有角色都不咋立体,但女性角色都极端扁平,还不如没有;虽然刘德华越老越帅,但也不用一直怼脸特写;虽然彩蛋中刘德华角色的设计是很有趣,但这个反转真是刻意到懒得评论。
张家辉导演之作 有着独特的 故事叙述节奏 浓郁的个人风格 在恐怖片中 演员们贡献了一绝的演技 出乎意料的情节走向 血腥但不恶心在梦中揭露现实 在朦胧中看透人性
吴京原来是抄袭刘华这里来的:我死过,你死过吗?支持渣辉继续拍,包场睇得好精神,睇完发现后面还有个人好吓人,喜欢渣辉自己唱的片尾曲,得加一星&新一期港姐不可以是当娜么
本片采用双线结构,两条故事线相互交织,让观众们始终处于高度紧张与好奇的状态。张家辉将蔡辛强被噩梦折磨的痛苦与内心的挣扎绝望,通过细腻的表情和极具感染力的台词演绎得淋漓尽致。
不懂父子线 原谅家暴男才是真的恐怖片吧。。。但是看有人说彩蛋会让立意不同 我也不太清楚。